《中醫詞典》解釋「胞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衣
胞衣,又稱人胞、胎衣、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等,即現代醫學所稱之胎盤。在中醫藥學中,其入藥常用名為紫河車,因色紫且形似河車而得名。胎盤於母體孕育胎兒時形成,上有臍帶相連,為胎兒攝取精微營養與代謝廢物之樞紐。
中醫理論與藥性
中醫認為,胞衣乃先天精氣所凝,具補益精血、溫養元氣之效。《本草綱目》載其「主治虛損勞極,補氣血,益精髓」,歸屬於肝、腎、肺經,尤擅調理:
- 精血虧虛:如產後體弱、不孕、早衰、髮白齒搖等。
- 肺腎兩虛:久咳虛喘、勞嗽咯血,取其「金水相生」之效。
- 陽痿遺精:補腎陽、填髓海,改善先天不足或房勞傷腎。
其性味甘、鹹,溫,屬血肉有情之品,補力峻猛,傳統多焙乾研末入丸散,或與其他藥材配伍煎服。古代醫家亦視其為「返本還元」之藥,如《諸病源候論》強調其「扶正固本」之功。
炮製與應用
中醫炮製胞衣需反覆清洗、蒸製或酒浸以去腥穢,再乾燥研磨。經典方劑如:
- 河車大造丸:配龜板、杜仲等,治虛勞久嗽;
- 補天丸:合黃柏、牛膝,療陰虛陽亢。
另有以鮮品熬膏(胎盤膏)者,或與參、茸同用以增補益之效。然因時代演進,現代中醫臨床已多考量倫理與衛生規範,使用上漸趨謹慎。
文化與醫理
胞衣在中醫體系中被賦予「先天之基」的象徵,認為其承載生命初始之能量,故藥用時強調「以形補形」。此概念亦反映於道家養生文化,視其為「混元一氣」的載體,與內丹理論相呼應。
總此,胞衣於中醫藥學中地位特殊,兼具生理、病理與哲學意涵,歷代醫家對其應用積累深厚經驗。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