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肉生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肉生瘡

病證名,首載於《銀海精微》卷上,為脾胃熱毒蘊結,或風熱之邪侵襲胞瞼,致使局部氣血瘀滯,化熱成瘡之眼疾。其症見胞瞼內生瘡疡,初起或如粟粒,或呈肐(月答)(即硬結),繼而熱毒壅盛,血肉腐敗,化膿潰爛,分泌腥臊膿液,甚則流汁浸漬黑睛,導致翳障遮睛,目赤如朱砂之色。此症雖臨床較為少見,然病勢急重,不可輕忽。

病因病機

  1. 脾胃熱毒:過食辛辣厚味,脾胃積熱,熱毒上攻胞瞼,熏灼血肉而成瘡。
  2. 風熱外襲:外感風熱邪毒,客於胞瞼,與內熱相搏,氣血壅滯,腐肉為膿。
  3. 血熱熾盛:熱入血分,燔灼營血,致瘡疡潰爛,膿血交雜。

治法
瀉火解毒為主,清泄脾胃積熱,涼血散瘀,兼祛風邪。

內服方藥

  • 清胃散(《脾胃論》):黃連、升麻、當歸、生地黃、牡丹皮,清胃涼血,適用於脾胃熱毒上攻之證。
  • 三黃湯(《金匱要略》):黃連、黃芩、大黃,苦寒直折,瀉火解毒,適合熱毒熾盛者。
  • 加減運用:若風熱偏重,可加金銀花、連翹以疏風清熱;若血熱明顯,加赤芍、紫草以涼血活血。

外治輔助
可配合清熱解毒類外洗方,如黃連水菊花湯滌蕩患處,以祛腐生新。

鑒別診斷
需與針眼(麥粒腫)、眼丹(眼瞼蜂窩織炎)等相區別。胞肉生瘡病位較深,瘡面腐爛流膿,且易累及黑睛;而針眼多局限於瞼緣,腫脹如豆,潰後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