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肉膠凝」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肉膠凝

胞肉膠凝為中醫眼科病證名,首載於《銀海精微》卷上。其病機與兩瞼粘睛相似,然病位深淺有異。兩瞼粘睛主病在「瞼」,因瞼部受熱而致眵淚黏結,病情較輕;胞肉膠凝則病在「胞」,乃胞瞼內血肉壅滯,熱毒深結,膠黏凝濁,病情較重,故分而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症多因脾胃壅熱,運化失常,濕濁內生,兼夾肝膈風熱上攻於目。風熱濕濁膠結於胞瞼,致使氣血壅滯,經絡阻塞,久而化腐成膿,蠹肉(指局部腐敗壅腫之組織)壅起。症見胞瞼紅腫潰爛,眵淚黏稠如膠,甚則黏附黑睛,遮蔽視線。若遷延不癒,氣血瘀滯更甚,可致黑睛生翳,視物昏蒙,羞明畏光。

治法與方藥

治療以「祛風瀉熱、化痰散結」為主,重在疏通脾胃與清瀉肝膈風熱。臨床常用通脾瀉胃湯加減,該方出自《銀海精微》,原方以大黃、芒硝瀉熱通腑,黃芩、梔子清肝肺之火,防風、薄荷祛風散邪,佐以當歸、赤芍活血通絡。若熱毒熾盛,可加黃連、連翹以增清熱解毒之效;若痰濕膠結,可佐半夏、陳皮化痰散結;若瘀血明顯,酌加桃仁、紅花以活血化瘀。

鑑別診斷

需與「兩瞼粘睛」相辨:

  • 兩瞼粘睛:病在瞼緣,眵黏多因外感風熱或肺胃積熱,症輕而病程短。
  • 胞肉膠凝:病深在胞瞼內,因脾胃濕熱蘊結,膠黏凝濁,症重而遷延,易損及黑睛。

此症反映了中醫「五輪學說」中「肉輪」(胞瞼)與脾胃的密切關聯,治宜標本兼顧,既清瀉實熱,又調理脾胃功能,以杜絕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