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氣
定義與源流
胞氣為中醫生理學名詞,「胞」通「脬」,專指膀胱。胞氣即膀胱之氣化功能,源於《素問·通評虛實論》所載:「暴痛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此處闡述胞氣失調可致筋脈拘急、局部疼痛及汗出異常等證,提示膀胱氣化與經脈調節之密切關聯。
中醫理論基礎
- 膀胱氣化之功
膀胱屬六腑之一,與腎相表裏。《黃帝內經》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其氣化依賴腎陽溫煦,若腎氣不足或下焦寒凝,則胞氣衰微,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 與經脈之關係
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胞氣不足可影響經氣運行,表現為腠理開闔失司(如魄汗不盡)、循經疼痛(隨分而痛)。《靈樞·經脈》提及「膀胱足太陽之脈……是主筋所生病者」,進一步說明胞氣異常與筋脈病變之聯繫。
臨床表現與機理
- 筋緛暴痛:胞氣虛弱,經脈失濡,致筋急攣痛。
- 水液代謝異常:氣化無權則小便癃閉或遺溺,甚則水濕內停。
- 表衛不固:膀胱經氣虧虛,衛外不密,故見汗出不止。
經典治法
《內經》提出「治在經俞」,意指調理膀胱經之背俞穴(如膀胱俞),或配合腎俞、委中等穴,以助氣化。針灸或藥療皆可循此理,如用溫腎化氣之品(桂枝、附子)或通經活絡之方(五苓散加減)。
與現代醫學之比附
中醫胞氣概念涵蓋膀胱排尿功能與神經調控機制,類似於現代醫學之「逼尿肌收縮力」及「自主神經調節」,然中醫更強調其與整體氣化、經絡系統之整合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