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門」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門

胞門是中醫學中一個重要的專有名詞,主要涵蓋兩個方面的含義:

解剖學意義

在解剖學上,胞門指子宮口,又稱「子門」。這一概念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中有明確記載:「婦人之病……胞門寒傷,經絡凝堅。」這裡的胞門指的是女性生殖系統中連接子宮與陰道的門戶,是中醫學描述女性生殖生理的重要解剖概念。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胞門被視為婦人經血排出和胎兒娩出的重要通道,其開闔正常與否直接關係到月經的通暢和分娩的順利。胞門若受寒邪所傷,可導致經絡凝滯,出現痛經、經閉等婦科病症。

經外穴名

胞門同時也是一個經外穴位的名稱,記載於《千金翼方·針灸》中:「若墮胎腹痛漏胞見赤,灸胞門五十壯,關元左旁二寸是也。右旁名子戶。」

穴位定位

  • 位置:位於腹部,關元穴左側二寸處(約3橫指)
  • 對稱穴位:右側對應的穴位稱為「子戶」

主治功能

胞門穴位主要用於治療:

  • 墮胎後腹痛
  • 胎漏下血(妊娠期間陰道出血)
  • 產後惡露不絕
  • 婦人不孕
  • 月經不調等婦科病症

臨床應用

傳統中醫常用灸法刺激此穴,一般艾灸五十壯,具有溫經散寒、固攝沖任的功效。針刺此穴時多採用平刺法,深度約0.5-1寸,可配伍關元、三陰交等穴增強療效。

中醫理論中的相關性

胞門在中醫婦科理論中與下列臟腑經絡關係密切:

  1. 與衝任二脈相關:胞門是衝任二脈在女性生殖系統的體表反應點之一
  2. 與腎氣相連:腎主生殖,胞門的功能正常與否反映腎氣的盛衰
  3. 與肝經相關:肝經循行過陰器,與胞門所在區域有經絡聯繫

在診斷上,古代醫家常通過觀察胞門區域的顏色、溫度變化來判斷婦科疾病的寒熱虛實。治療方面,除針灸外,也可通過中藥內服外用調理胞門功能,如使用溫經湯類方劑治療胞門寒傷等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