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脈
胞脈,又稱胞絡,為中醫脈學重要名詞,專指分佈於胞宮(子宮)的脈絡系統。其生理功能與衝脈、任脈密切相關,為女性月經、妊娠的關鍵通路,亦與心腎之氣相連,體現中醫「整體觀」下藏腑經絡的聯繫。
一、胞脈的經絡歸屬
-
與奇經八脈的關係
- 《靈樞·五音五味》明確記載:「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胞脈實涵蓋衝、任二脈的起始分支,而衝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共司生殖功能。張景岳於《類經》進一步闡釋:「胞者,子宮是也……衝任督脈,皆起於此,一原而三歧。」指出胞脈雖以衝任為主,亦與督脈相關聯,形成「一源三歧」的結構特點。
- 衝脈:調節十二經氣血,主月經週期;任脈:濡養胞宮,促受孕胎育。二脈氣血充盈,胞脈方能行使正常功能。
-
與十二經的聯繫
- 《素問·評熱病論》提出:「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說明心氣通過胞脈下達胞宮,心主血脈的功能直接影響月經生成(「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
- 腎經亦通過胞脈與胞宮相連,《黃帝內經》稱「胞絡者,繫於腎」,強調腎精為生殖之本,腎氣虧虛可致胞脈失養。
二、胞脈的生理功能
-
主月事與胎孕
- 胞脈為氣血匯聚之處,衝任通盛則月經按時而下,如《女科正宗》所述:「月水全賴衝任二脈輸送,而衝任復隸屬陽明。」若胞脈閉阻(如寒凝、血瘀、氣滯),則見經閉、不孕。
- 妊娠期間,胞脈轉為「養胎之脈」,需陰血充足、氣機通暢,若胞脈損傷(如熱擾脈絡),易致胎動不安。
-
與心腎的互動
- 心-胞脈軸:心火下溫胞宮,使血行有序,若心火上炎或心氣虛弱,可致胞脈失調,表現為經量異常或煩熱閉經。
- 腎-胞脈軸:腎精化生天癸,激發衝任,進而調控胞脈功能。如《傅青主女科》強調:「經水出諸腎」,腎虛者胞脈不榮,可見月經遲發或早竭。
三、胞脈的病理表現
-
閉阻證
- 外感寒邪、痰濕內阻或瘀血停積,皆可導致胞脈閉塞,症見痛經、瘕積(如子宮肌瘤)、閉經,治法需以溫通(艾附暖宮丸)、化瘀(桂枝茯苓丸)為主。
-
虛損證
- 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胞脈失於濡養,可見月經量少、色淡,或滑胎頻發,需調補脾腎(如歸脾湯合壽胎丸)。
四、古籍補充與現代闡釋
《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載:「胞脈虛寒,帶下綿綿。」指出胞脈病變亦影響帶下。現代中醫結合解剖學,認為胞脈部分對應子宮動脈及卵巢血管系統,其功能涵蓋內分泌調節與血流供應,進一步深化「經絡-藏腑-氣血」的理論體系。
綜言之,胞脈為中醫婦科核心概念,其理論貫穿經絡學、藏象學與臨床辨證,至今仍指導月經病、不孕症等治療方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