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董汲>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董汲
生平與醫術淵源
董汲,字及之,北宋東平(今屬山東)人,為北宋著名醫家,尤精於兒科及痘疹治療。其幼年體弱多病,因而潛心習醫,後醫術精湛,臨床療效卓著,與同期兒科大家錢乙齊名。董汲不僅擅長小兒疾患,對脈學及張仲景學說亦深有研究,其學術思想與臨床實踐對後世中醫兒科及溫病理論影響深遠。
醫學著作與貢獻
1. 《小兒斑疹備急方論》
董汲於元祐八年(1093年)撰成《小兒斑疹備急方論》一卷,此書為中醫史上較早的痘疹專著,系統論述小兒斑疹(類似後世所稱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的證候與治法。書中強調斑疹多屬熱證,主張以寒涼藥物清熱解毒,反對當時醫界濫用溫熱藥物的風氣。此觀點與錢乙「小兒純陽之體」的理論相呼應,對後世溫病學派的形成具有啟發意義。
書中記載多種治療斑疹的驗方,如升麻葛根湯、紫草散等,並詳述辨證要點,如觀察疹色、分布及伴隨症狀,以判斷病情輕重與預後。董汲認為,斑疹初起宜透發,熱毒熾盛則需清解,體現了中醫「因勢利導」的治療原則。
2. 《旅舍備要方》
董汲於崇寧至大觀年間(1102-1110年)行醫於開封,將平日蒐集之效驗方劑編成《旅舍備要方》(又稱《旅舍備急方》或《旅舍備用方》)一卷。此書專為旅途常見急症而設,內容簡便實用,涵蓋霍亂、中暑、傷食、外傷等突發病症的急救方藥,反映宋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重視。
3. 《腳氣治法總要》
董汲另撰《腳氣治法總要》二卷,系統論述腳氣病(包括濕腳氣、乾腳氣及下肢關節疾患)的病因、病機與治法。書中將腳氣分為風濕、寒濕、濕熱等證型,提出內服方藥(如檳榔散、防己湯)與外治法(如灸療、藥熨)相結合的治療方案,並強調飲食調養與避免濕邪侵襲的重要性。此書對宋代以後腳氣病的診療發展具有奠基作用。
學術特色與影響
董汲的醫學思想注重實證與臨床療效,其著作多以簡明實用為特色。在兒科領域,他繼承並發展了《黃帝內經》與《傷寒雜病論》的理論,結合個人經驗,提出斑疹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避免過用溫燥,此觀點對後世溫病學派(如吳鞠通《溫病條辨》)的「清熱透邪」治法有所啟發。
此外,董汲對張仲景方術的運用亦具心得,尤其在急症處理上,常化裁經方以適應病情,體現了宋代醫家對古典醫籍的靈活發揮。其著作合刊為《董汲醫學論著三種》,成為研究北宋醫學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
總結
董汲作為北宋傑出醫家,其貢獻不僅在於兒科痘疹專著的開創性,更在於臨床治療的務實精神與對熱證疾病的深刻認識。他的學術觀點與錢乙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了宋代兒科醫學的發展,並為後世溫病理論奠定了部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