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漏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漏瘡

胞漏瘡,古病名,首載於《外科啟玄》卷七,指發於陰囊部位之皮膚疾患,以起粟作癢、破流脂水、腫痛反覆、纏綿難癒為主要特徵。據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慢性陰囊濕疹」。本病好發於濕熱環境,或素體濕盛者,常因肝經濕熱下注陰器所致。

病因病機

  1. 肝經濕熱下注:足厥陰肝經循行環繞陰器,若情志不遂、飲食辛辣肥甘,釀生濕熱,循經下注陰囊,燻灼肌膚,則發為瘙癢、糜爛。
  2. 脾虛濕蘊:脾主運化,若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外泛肌表,兼感風邪,則濕濁浸淫,纏綿不癒。
  3. 久病入絡:濕熱久蘊,阻滯氣血,絡脈瘀阻,肌膚失養,故見皮膚粗糙、色素沉著,反覆發作。

臨床表現

  • 初期:陰囊皮膚潮紅,粟粒狀丘疹或水皰,瘙癢劇烈,搔破後流黃水,浸淫成片。
  • 慢性期:皮膚增厚粗糙,紋理加深如席紋,色素沉著,或有抓痕、血痂,時輕時重,遷延數月。

中醫辨治

  1. 內治法

    • 肝經濕熱證:陰囊潮紅腫痛、滲液黃稠、瘙癢灼熱,兼見口苦咽乾、小便短赤。治宜清肝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澤瀉、車前子等)加減。若濕盛者,加蒼朮、厚朴;熱毒熾盛者,加金銀花、連翹。
    • 脾虛濕蘊證:滲液清稀、瘙癢時作,伴倦怠乏力、納呆便溏。治宜健脾滲濕,方用除濕胃苓湯(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等)加減。
    • 血瘀絡阻證:病程日久,皮膚肥厚、色暗,瘙癢夜甚。治宜化瘀通絡,於前述方中加入當歸尾、川芎、地龍等活血之品,或合桃紅四物湯化裁。
  2. 外治法

    • 黃柏散(黃柏、煅石膏、枯礬研末)外撲,收濕斂瘡。
    • 蘇葉研細外敷,適用於滲液不多者,可祛風止癢。
    • 蛇床子湯(蛇床子、苦參、黃柏、地膚子煎水)熏洗,清熱燥濕。

古籍參考

  • 《外科啟玄》:「胞漏瘡,此瘡乃肝經濕熱所致,外胞上起粟而癢,搔破流水,浸淫日久不癒。」
  • 《醫宗金鑒》:「此證由肝脾二經濕熱,外感風邪,相搏而成。」

與他證鑑別

  • 腎囊風(急性陰囊濕疹):起病急,紅腫焮痛,滲液多,多屬濕熱並重。
  • 繡球風(陰囊神經性皮炎):以皮膚苔蘚化、乾燥脫屑為主,少見滲液,多因血虛風燥。

註:本文所載方藥須於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不可自行投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