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漏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胞漏瘡

胞漏瘡,又稱陰囊濕疹,是一種發生於陰囊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其主要症狀為陰囊皮膚發紅、腫脹、瘙癢,嚴重時可出現糜爛、滲液、結痂等。

胞漏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過敏因素:有些人對某些物質(如肥皂、洗滌劑、化妝品等)過敏,接觸後可引起陰囊皮膚發炎。
  • 細菌感染: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引起的細菌感染可導致陰囊皮膚發炎。
  • 真菌感染:如念珠菌、皮膚癬菌等引起的真菌感染可導致陰囊皮膚發炎。
  • 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可使人體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從而引起陰囊皮膚發炎。
  • 內分泌因素:內分泌失調可引起陰囊皮膚發炎,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 不良生活習慣:不良的生活習慣,如不注意個人衛生、穿著不透氣的衣物等,可使陰囊皮膚受到刺激,從而引起發炎。

胞漏瘡的治療方法包括:

  • 局部用藥:可使用爐甘石洗劑、1%薄荷水、1%醋酸溶液等清洗患處,然後塗抹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或抗生素軟膏。
  • 口服藥物:可口服抗生素、抗真菌藥物或免疫調節劑等。
  • 物理治療:可使用紫外線照射、冷凍治療等。
  • 手術治療:對於頑固性病例,可行手術切除病變組織。

胞漏瘡的預防方法包括:

  • 保持外陰清潔,勤換內褲。
  • 避免接觸過敏原。
  • 注意個人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增強免疫力,適當鍛鍊身體。

胞漏瘡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但如果治療及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但如果治療不當或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如陰囊皮膚壞死、陰囊萎縮等。因此,一旦發現患有胞漏瘡,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胞漏瘡的古籍記載如下:

  • 《外科啟玄》卷七:「胞漏瘡,陰囊處起粟作癢,破流脂水,甚至腫痛,反覆發作,纏綿不愈。」
  •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胞漏瘡,陰囊起粟作癢,破流脂水,或腫痛,或癢痛交作,久不愈者。」
  • 《瘍醫大全》卷十三:「胞漏瘡,陰囊起粟作癢,破流脂水,或腫痛,或癢痛交作,久不愈者。」

由以上古籍記載可知,胞漏瘡的主要症狀為陰囊皮膚發紅、腫脹、瘙癢,嚴重時可出現糜爛、滲液、結痂等。胞漏瘡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過敏因素、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胞漏瘡的治療方法包括局部用藥、口服藥物、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胞漏瘡的預防方法包括保持外陰清潔、避免接觸過敏原、注意個人衛生、增強免疫力等。

(註:本回答僅供參考,請遵從醫生指導進行診療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