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漿」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漿
胞漿,又稱孤漿,為中醫婦科胎產領域之專有名詞,見載於清代醫家王子翰所著《婦科胎產百病》。此名詞與妊娠生理密切相關,主要指妊娠期間,胞宮(子宮)內所涵養胎元之液態物質,其功能在於濡潤胎體、維繫胎兒生長發育,並與母體氣血息息相通。
中醫理論基礎
- 與胞宮之關係
胞漿依託於胞宮而存,屬「胞宮之陰液」,與衝任二脈相貫。《靈樞·五音五味》提及「衝任之脈,皆起於胞中」,故胞漿之盈虧,直接受衝任氣血盛衰影響。若衝任調和,氣血充沛,則胞漿豐潤;反之,若氣血不足或滯澀,可能導致胞漿稀薄或運行不暢。 - 與胎元之關聯
胞漿為胎兒生髮之重要環境,類似現代醫學之「羊水」概念,但中醫更強調其「陰液滋養」與「氣化推動」之雙重作用。如《婦科胎產百病》指出,胞漿需與母體腎精相濟(腎主生殖),並賴脾氣運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以維持其質與量。
臨床意義
- 胞漿不足(孤漿虧虛):多因母體腎陰不足或氣血兩虛,症見胎動不安、腹圍增長緩慢,可從補益肝腎、調養氣血論治,如選用壽胎丸(《醫學衷中參西錄》)加減。
- 胞漿瘀阻:氣滯血瘀或寒凝胞宮時,可能影響胞漿布散,致胎失所養,需配伍活血溫經之品,如當歸芍藥散(《金匱要略》)化裁。
典籍補充
除《婦科胎產百病》外,明代《景岳全書·婦人規》亦論及「胞衣之水,資胎以長」,間接呼應胞漿之功能;而清代《傅青主女科》更強調「胞漿與血同源」,進一步連結其與婦科血證之治療邏輯。
綜言之,胞漿於中醫理論中,不僅為生理名詞,更涵蓋妊娠調護之病機辨證核心,反映「精血同源」「母子相感」之整體觀。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