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瞼腫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瞼腫核
胞瞼腫核為中醫眼科病名,又稱「眼胞痰核」、「脾生痰核」、「胞生痰核」或「目疣」。其臨床特徵為眼瞼皮下生有形如豆粒之硬核,推之可移,皮色如常,無明顯痛癢之感。此症相當於西醫所稱之「霰粒腫」,屬瞼板腺分泌受阻而形成的慢性肉芽腫性炎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情志內傷,肝鬱氣滯;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以致水濕不化,聚而生痰。痰濕與氣血相互搏結,阻滯於胞瞼脈絡,日久結聚成核。其病位雖在眼瞼,然與肝、脾二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辨證分型

  1. 痰濕阻絡型

    • 證候:胞瞼腫核質硬光滑,病程較久,或伴胸悶納呆,舌淡苔白膩,脈濡滑。
    • 治則:化痰散結、疏通經絡。
    • 方藥:二陳湯(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加減,可酌加浙貝母、夏枯草以增強化痰散結之效。
  2. 氣滯痰凝型

    • 證候:腫核明顯,推之可動,或伴情志抑鬱,脅肋脹悶,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滑。
    • 治則:疏肝理氣、化痰軟堅。
    • 方藥:海藻玉壺湯(海藻、昆布、浙貝母、陳皮、青皮、半夏等)為主方,若氣滯甚者,可加香附、鬱金以行氣解鬱。

外治方法

  • 藥物外敷:紫金錠以醋或清水調勻,塗敷患處,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效。
  • 針刺療法:取穴攢竹、太陽、合谷等,配合局部圍刺,以通調氣血、促進消散。

古籍記載
《審視瑤函》提及:「痰核結於胞瞼,如豆如棗,皮色不變,皆因痰火滯結而成。」說明古代醫家已認識到痰濕與火邪膠結為本病之關鍵病機。

與針眼之鑒別
需與「針眼」(麥粒腫)相區別:針眼多屬急性化膿性炎症,局部紅腫熱痛明顯;而胞瞼腫核病程緩慢,以無痛硬結為特徵,二者治法迥異。

文中所述方藥需依患者體質及證候加減化裁,臨床運用當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