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瞼」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瞼
胞瞼,又稱目胞、眼睥、眼胞、目裹、瞼、約束等,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指上下眼瞼(俗稱眼皮)。其中,上眼瞼亦稱目上胞或瞼,下眼瞼則稱目下胞或瞼。胞瞼居於眼珠外圍,主要功能為保護眼球,防止外物損傷,並協助眼目開合,調節光線入目。
在中醫理論中,胞瞼與臟腑經絡關係密切。《黃帝內經》指出,脾主肌肉,而胞瞼屬肌肉組織,故在臟屬脾;於五輪學說中,胞瞼對應肉輪,其生理病理變化多反映脾胃功能狀態。若脾氣健運,氣血充盈,則胞瞼開合自如,色澤潤澤;反之,若脾胃功能失調,則易見胞瞼腫脹、下垂、瞼弦赤爛等病症。
此外,胞瞼與經絡亦有聯繫。足陽明胃經循行於目下,足太陽膀胱經散布於目上,故胞瞼疾患亦可能與相關經絡氣血失和有關。例如,胃經濕熱上攻可致胞瞼紅腫潰爛,而膀胱經受風邪侵襲則可能引發目胞浮腫。
歷代醫家對胞瞼的論述豐富,如《銀海精微》言:「胞瞼屬脾土,主乎運動。」強調脾氣運化對胞瞼功能的影響。臨床上,胞瞼病症多從脾胃論治,常見治法包括健脾益氣、清利脾胃濕熱等,並配合外治法如針刺、熏洗等,以調和局部氣血。
綜上,胞瞼不僅為護目之屏障,亦為觀測脾胃盛衰及經絡氣血運行的重要窗口,於中醫眼科學中占有重要地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