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董熿>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董熿(生卒年不詳),字成章,清代文安(今屬河北)人,為乾隆年間知名醫家。其生平雖鮮見於正史記載,然憑藉所著醫書《壽身切術》傳世,足見其於中醫學理與臨床實踐之造詣。

學術背景與著作特色

董熿精研歷代醫方,尤重「古方驗方」之蒐羅與實證,主張「以簡御繁」的治療思維。《壽身切術》一書即其畢生心血所萃,輯錄諸症效方,涵蓋內科、婦科、雜病等範疇,強調「治病兼養生」之理念,反映清代醫家注重實用性與養生結合的風氣。書中方劑多取法《傷寒論》《千金方》等經典,並參酌當時民間驗方,體現其「融通古今」的學術取向。

乾隆三年(1738年),名醫張萬選將董熿之論述與同期醫家張琇、桂聞之學說合纂,編成《資生集》一卷(1763年刊行),使董氏學說得以廣傳。此書內容除載錄方藥外,亦涉及脈法、病機辨析,展現清代醫家對「辨證論治」體系之深化。

醫學思想與臨床貢獻

  1. 重視脾胃調養
    董熿承襲李東垣「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說,書中多見健脾益氣方劑,如參苓白朮散加減,用於虛勞、食少等症,反映其對「補土派」理論的實踐。
  2. 善用溫補與和解
    針對清代常見寒濕疾患,董氏偏好以溫中散寒之劑(如理中湯類方)調理中焦;對於外感夾雜內傷者,則結合小柴胡湯等和解少陽之法,體現「扶正祛邪並重」的治療原則。
  3. 癥瘕積聚論治
    《壽身切術》收錄多首治療癥瘕(類似今之腫瘤、增生疾病)的活血消癥方,如以三棱、莪朮配伍當歸、赤芍,佐以蟲類藥(如鱉甲、地龍),顯示其對「痰瘀互結」病機的認識,與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之瘀血理論互有呼應。

歷史評價與影響

董熿雖非宮廷御醫,然其著作因「簡便驗廉」之特色,於民間流傳甚廣。《資生集》之編纂更促成清代河北地區醫家的經驗交流,對地方醫學發展有所助益。其學術觀點亦間接影響後世溫病學派對「扶正祛邪」分寸的拿捏,尤見於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調補中焦的相關論述。

綜觀董熿之成就,其以務實態度整理臨床驗方,並融入養生思想,不僅延續了中醫「治未病」傳統,更為清代實證醫學風潮下的代表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