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宮」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宮

胞宮,又名子宮,為女性重要內生殖器官之一,首見於《聖濟總錄》卷一百五十一。中醫理論中,胞宮不僅主司月經來潮及孕育胎兒,亦與全身氣血、經絡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尤以肝、腎、脾三臟及衝任二脈為要。

生理功能

  1. 主月經:胞宮為「月事以時下」之根本,其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月經周期、經量及質地。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二者協調,則月經如期而至。
  2. 主胎孕:胞宮為孕育胎兒之所,需腎氣充盈、氣血充足,方能攝精成孕。若衝任失調或胞宮虛寒,易致不孕或滑胎。
  3. 藏瀉有序:胞宮具「藏泄」雙重特性。平時藏精血而不瀉,妊娠時固攝胎元;行經期及分娩時則能適時疏泄。

與臟腑經絡之關係

  • 肝腎: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腎藏精,為先天之本。肝腎精血互化,共養胞宮。若肝郁化火或腎精虧虛,可致經閉、崩漏等症。
  • 脾胃: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統血,胃氣降濁。脾虛則血失統攝,胃氣不降可影響胞宮氣機。
  • 衝任二脈:衝任起於胞中,衝脈調節十二經氣血,任脈主胞胎。二者虛損可致月經失調、不孕。

病理表現
胞宮病變多見於月經不調(如經早、經遲、經亂)、痛經、閉經、癥瘕(如子宮肌瘤)、崩漏及帶下病等。其病因不外虛(氣血不足、腎虛)、實(氣滯、血瘀、痰濕)、寒(宮寒)、熱(血熱)之變。

經典論述
《靈樞·五音五味》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婦人大全良方》亦強調:「婦人以血為本,血氣宣行,則胞宮得養。」說明胞宮之生理病理,皆需從整體氣血陰陽及經絡臟腑論治。

胞宮為女子先天之本,其功能維繫於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故中醫調理常以補腎填精、疏肝健脾、調理衝任為大法,並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