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疸
胞疸為中醫黃疸證候之一,屬黃疸二十八候中的特殊病證。其特徵為患者大小便皆色黃如黃柏汁,色深而濁,與一般黃疸之目黃、身黃有所區別。此證首載於《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文中指出:「胞疸之病,小腸有熱,流於胞內,故大小便皆如蘗汁,此為胞疸。」明確指出其病機與小腸蘊熱密切相關。
病因病機
胞疸的形成,主要因小腸鬱熱下注,蘊結於膀胱與大腸所致。小腸為受盛之官,主泌別清濁,若熱邪留滯小腸,則清濁不分,濕熱隨水道下滲膀胱,或循腑氣下注大腸,致使小便與大便皆染為深黃色,狀如黃柏所煎之汁。此熱多屬實證,常伴隨口渴、尿赤、腹悶等症狀,與濕熱型黃疸之機轉相近,然病位更偏下焦。
鑑別診斷
胞疸需與其他黃疸證型區分:
- 陽黃:多因濕熱熏蒸,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色澤鮮明如橘子色,兼見發熱、口苦等症。
- 陰黃:多屬寒濕阻遏,黃色晦暗如煙熏,常伴畏寒、便溏等虛寒之象。
胞疸之別,在於二便異常顯著,且其黃色深濁如蘗汁(黃柏汁),病位集中於下焦小腸與膀胱。
相關理論延伸
《黃帝內經》言:「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渾濁焮熱,皆屬於熱。」胞疸之便黃渾濁,正是熱象之具體表現。此外,中醫臟腑理論中,小腸與心相表裡,若心火下移小腸,亦可加劇熱結下焦之勢,進一步誘發胞疸。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朱丹溪等進一步闡述濕熱鬱滯之治法,可為胞疸辨證參考。
此證雖屬黃疸範疇,然臨床較為少見,多散見於古籍記載,後世醫案中亦偶有提及。其治療當以清利小腸濕熱為主,兼顧通調水道,使熱邪從二便分消。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