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不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不正
病證名,出自金夢石《產家要訣》,指孕婦因情志失調或氣機阻滯,導致胞胎轉運失常,胎位不正之證。
病因病機
胞不正多由肝氣鬱滯或臨產驚恐所致。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孕婦若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則氣機失調,影響胞胎正常轉運;或臨產時心神受擾,氣血紊亂,致使胎位異常。《婦科玉尺》亦云:「胎之轉動,賴氣血以載之,氣滯則胎窒。」
臨床表現
主要見於妊娠後期或臨產時,胎位不正(如橫位、臀位等),或伴胸脅脹滿、煩躁易怒、噯氣等肝鬱症狀,或見心悸不安、夜寐不寧等驚恐擾神之象。
治法
-
內治
- 舒鬱導滯:以調暢氣機為主,選用《普濟本事方》紫蘇飲(紫蘇、陳皮、大腹皮、當歸、白芍、川芎、人參、甘草)。若氣虛明顯,可酌加人參補益元氣;肝鬱甚者,加柴胡、香附疏肝解鬱。
- 若兼血虛,可合《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以養血柔肝。
-
外治
- 灸至陰穴:此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灸之可調節經氣,促進胞胎轉正。《針灸大成》載:「至陰主胎位不正,灸之能轉胎氣。」
典籍補充
《婦人良方》提及:「胎位之正,必藉氣血和暢。」強調調理氣血為治本之要。《醫宗金鑑·婦科心法》亦指出,胞不正屬「氣逆胎阻」,當以行氣導滯為先。
證候辨析
胞不正與「胎氣上逆」有別,後者多見氣逆喘滿,衝心犯胃;胞不正則以胎位異常為特徵,病機側重於氣機鬱滯,影響胞胎運轉。
附方參考
- 紫蘇飲加減:紫蘇梗、當歸、白芍各三錢,陳皮、大腹皮各二錢,甘草一錢,水煎服。氣虛加人參一錢,肝鬱加柴胡二錢。
(全文以中醫理論為核心,不涉現代醫學處置建議。)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