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胞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胞痹
胞痹,語出《素問.痹論》,為中醫痹症之一。其中「胞」指膀胱,「痹」意指氣機阻滯、閉塞不通。此症主要由風、寒、濕三邪侵襲膀胱,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進一步引發水液代謝障礙,臨床表現以小便不利、小腹脹滿及壓痛為主要特徵。
病因病機
胞痹的成因,外因以風寒濕邪為主,內因則多與腎陽不足或膀胱濕熱相關。風寒濕邪客於膀胱經脈,阻滜氣血運行,致使膀胱氣化失司,水液停聚;若兼有下焦濕熱,則可能化熱成淋,加重小便澀痛之症。此外,《內經》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若腎陽虛衰,無法溫煦膀胱,亦可能導致氣化無力,水液滯留而成痹。
臨床表現
- 主症:小腹脹滿堅硬,按之疼痛,小便排出困難或點滴不爽,甚則閉而不通。
- 兼症:或伴腰骶酸重、惡寒發熱(若外邪未解),或見舌苔白膩、脈沉緊(寒濕偏重);若濕熱內蘊,則可能出現小便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象。
證型分類
- 寒濕阻痹型:小腹冷痛,得熱稍緩,小便清長而澀,舌淡苔白,脈沉遲。
- 濕熱痹阻型:小腹脹痛拒按,小便黃赤短澀,或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 腎虛氣滯型:病程日久,小腹墜脹,排尿無力,伴腰膝痠軟,脈細弱。
治法與方藥
- 寒濕型:溫陽散寒、化氣利水,方選《濟生》腎氣丸加減,或五苓散合烏藥湯。
- 濕熱型:清熱利濕、通痹止痛,可用八正散或導赤散配合滑石、瞿麥等利尿通淋藥。
- 腎虛型:補腎助陽、行氣化水,常以真武湯為基礎,佐以車前子、牛膝等引藥下行。
經絡與針灸
胞痹涉及膀胱經與腎經氣機失調,針灸可取中極、膀胱俞、三陰交等穴以通調水道;寒濕加灸關元,濕熱則針陰陵泉瀉熱。
此症與現代醫學「膀胱功能障礙」或「慢性前列腺炎」部分症狀相似,然中醫著眼於整體氣化失常,治法強調祛邪與調臟並舉。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李杲等均對此有所發揮,認為調暢三焦氣機為治痹關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