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包珍珠」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包珍珠,又稱「偷針眼」,為中醫眼科常見病症之一,首載於清代黃庭鏡所著《目經大成》。此症好發於外瞼弦(眼瞼邊緣),初期表現為局部瘙癢、腫脹,繼而形成粟米狀小核,伴隨疼痛。多數輕症者可自行消散,若患者體質偏實邪壅盛,則易發展為化膿潰破,病程遷延。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本病與風熱外襲、脾胃濕熱及血瘀痰凝密切相關:
- 風熱客絡:外感風熱之邪,鬱滯眼瞼經絡,氣血不和而成腫結。
- 脾胃蘊熱:《素問》云「諸濕腫滿,皆屬於脾」,過食辛辣厚味,脾胃運化失常,濕熱蒸騰,上攻眼胞,瘀阻脈絡而生痰核。
- 血瘀痰結:久病或體質偏頗,致局部氣滯血瘀,與痰濕互結,形成硬核。
臨床特徵
- 初期:眼瞼微癢泛紅,觸之有顆粒感,按之疼痛。
- 中期:結核增大如豆,痛感加劇,周圍皮膚焮熱。
- 後期(實證者):核體軟化成膿,破潰後排出黃稠膿液,或見血水。
相關文獻補充
《銀海精微》指出:「瞼邊生小顆,如椒目者,乃痰火阻絡。」與《目經大成》所述機理互為呼應。另《外科正宗》提及「眼胞菌毒」,雖病位相近,然成因多責之脾經風濕,與包珍珠之痰熱瘀阻有所區別。
治療方向
歷代醫家多主張分期論治:
- 未潰期:清熱解毒為主,佐以活血散結,如黃連解毒湯加赤芍、皂角刺。
- 已潰期:托毒排膿,選用透膿散加減,若久不收口可見氣血虧虛,需配伍黃耆、當歸。
鑑別診斷
需與「胞生痰核」(瞼板腺囊腫)區分,後者多無顯著紅腫熱痛,病程緩慢,屬痰濕凝結,治法偏重化痰軟堅。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