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包識生>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包識生(1874-1936年),字一虛,福建上杭人,近代中醫界重要代表人物。出身醫學世家,幼承庭訓,隨父習醫,並潛心鑽研岐黃之術達十年之久,尤精《傷寒論》研究,於仲景學說造詣深厚。後赴上海行醫,因醫術精湛而聲譽鵲起,與余伯陶、丁澤周等滬上名醫共同創立「中華醫藥聯合會」及「神州醫學會」,爲中醫藥事業之發展奠定組織基礎。
1918年,包氏與同道創辦「神州醫藥專門學校」,擔任教授職務,系統講授中醫理論;同期與余伯陶合辦《神州醫藥學報》,推動學術交流。其教育實踐注重經典傳承,尤重《傷寒論》教學,所編撰之《傷寒論章節》《傷寒表》等教材,以經方分類與表格歸納爲特色,體現其「以類相從,提要鉤玄」的學術思想。臨床擅長六經辨證,主張「傷寒統百病」,強調方證對應,於《包氏醫案》中可見其活用經方治療外感熱病與內傷雜病之豐富經驗。
著述方面,《包氏醫宗》三集集中反映其學術體系:其中《傷寒方法》細析113方之君臣佐使與加減法度;《傷寒論講義》結合臨床實證闡發經文微義,提出「三陰三陽爲百病立法」的觀點,擴展六經辨證應用範疇。其子包天白繼承衣缽,使學術得以延續。
包氏對近代中醫教育與經典研究影響深遠,其以傷寒學爲核心的理論框架,及強調「方證一體」的臨床思維,至今仍爲研究仲景學說之重要參考。所創醫校與學刊更爲中醫在現代教育體系中之建制化作出開拓性貢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