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包絡」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包絡
包絡為中醫推拿與經絡學說中的專有名詞,又稱「胞絡」,首見於清代醫家張振鋆所纂《厘正按摩要術》。此名詞雖未獨立成穴,然其理論脈絡與臟腑、經筋系統密切相關,尤其與「心包絡」之概念互通,屬中醫形體結構與氣血運行的核心範疇。
包絡與經絡臟腑的關係
- 心包絡之延伸
中醫理論中,心包絡為心之外衛,代心受邪,屬十二正經之「手厥陰心包經」。包絡一詞廣義可指代心包絡所主的筋膜體系,涵蓋胸腔至腹部的膜狀組織,具保護內臟、聯繫經脈之功能。《黃帝內經》提及「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即強調心包絡(含包絡)對情志與氣機的調控作用。 - 三焦與胞絡的聯繫
三焦為氣化之通道,與心包絡互為表裡。包絡之結構近似三焦的「膜原」概念,分布於臟腑間隙,參與水液代謝與氣血輸布。清代醫家葉天士於《臨證指南醫案》中論及「邪伏膜原」,亦隱含包絡的病理變化。
推拿中的應用
《厘正按摩要術》將包絡列為推拿操作的重要部位,其技法多沿手厥陰心包經循行,或於胸腹部施以揉、按等手法,以疏通氣機、緩解胸悶。例如:
- 按內關穴: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刺激可調和包絡氣血。
- 摩膻中穴:膻中為心包募穴,能寬胸解鬱,間接調理包絡功能。
病理與辯證
包絡失常常見於痰濕、瘀血阻滯或情志不暢,症狀如胸脅脹滿、心悸怔忡,或婦科之月經不調(因「胞絡」亦泛指子宮附屬組織)。《婦人大全良方》載「胞絡傷損」致崩漏,即與衝任二脈及心包絡氣血失和相關。
綜言之,包絡為中醫形氣神一體觀下的功能性結構,既屬實體膜系,亦為氣血通路,其理論貫穿內科、婦科及推拿治療,展現中醫「整體聯動」之特色。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