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包煎」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包煎

包煎為中藥煎煮法之一,指將特定藥材以紗布或布袋包裹後與他藥同煎的方法。此種煎法主要針對幾類特殊藥材,旨在避免藥液混濁、刺激咽喉或防止有效成分流失,為中醫臨床用藥的重要技術。

適應藥材

1. 具纖毛或絨毛之藥材

如旋覆花、枇杷葉等,其表面密布細微絨毛,若直接煎煮易脫落懸浮於藥液中。服用時可能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嘔吐。古醫籍《傷寒論》中旋覆代赭湯即強調旋覆花需「綿裹煎」,以減輕其刺激性。

2. 細小種子類藥材

車前子、菟絲子、蘇子等體積微小,質地輕浮,直接煎煮易黏附於鍋底而焦化,或使藥液混濁難服。如《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車前子「須用絹包入煎」,以確保藥效析出並維持湯液澄清。

3. 粉狀或易散之藥材

若處方含散劑(如滑石粉、青黛)或搗碎之核仁(如桃仁泥、杏仁泥),包煎可防止藥末散布全鍋,影響服用口感及藥物均勻分布。明代《本草綱目》提及滑石「以絹袋盛煮」,即為此理。

4. 黏液質豐富類藥材

如蒲黃、海金沙等遇水易釋放黏液,使藥液黏稠成糊狀。包煎能控制其溶解速度,避免過度糊化影響他藥成分煎出。

技術要點

傳統以生絲絹或細密棉布製成煎藥袋,現代多用紗布袋。包裹時需預留藥材膨脹空間,防止擠壓過緊阻礙成分溶出。與他藥同煎時,應適時翻動藥包,促進有效成分釋放。

此煎法體現中醫「藥專力宏」之思維,透過物理性隔離解決藥材特性所致問題,既保留療效,又提升服藥順應性,為中藥炮製與臨床應用之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