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家<包會>的簡介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包會

包會為唐代醫家,其生平籍貫未詳,據史料記載,曾撰有《應驗方》三卷,然該典籍後世未見流傳,內容亦無從考證。唐代醫學承襲漢魏以降之傳統,並融合當時臨床經驗,醫家多注重方劑之實效,故推測《應驗方》或為包會蒐集或自創之驗方集,反映其對疾病治療與用藥配伍之心得。

唐代中醫理論以《黃帝內經》為基礎,強調陰陽五行、臟腑經絡之平衡,方劑學則受《傷寒雜病論》影響,重視辨證施治。包會所處時代正值中醫學術蓬勃發展之際,官方設有太醫署,民間醫家亦多有著述,如孫思邈《千金要方》、王燾《外臺秘要》等,皆展現唐代醫學之成就。

雖包會之著作已佚,然其名見於史冊,可窺見唐代醫家對臨床實用之重視。若《應驗方》內容涉及內科雜病或外感治法,或與當時盛行之風氣相符,如重視脈診、藥物炮製及方劑加減等。後世醫籍若引述其隻字片語,亦可能間接保留其學術思想,然現存文獻中未見明確記載。

唐代醫學融合佛道思想與外來醫藥知識,包會之著述或受此背景影響,可惜未能傳世。後人僅能從唐代整體醫藥發展推測其學術傾向,如方劑配伍或趨於簡效,或兼收並蓄,皆為可能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