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棒擊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棒擊法

棒擊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指以特製軟棒輕擊肢體穴位或經絡,以達到疏通氣血、調和陰陽之效。此法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見載於《醫學入門·歷代醫學姓氏》,其中提及馬湘以竹杖擊打患處治病,堪為此法之早期實踐。

工具與操作特色
棒擊法所用之棒多為竹製或木製,質地柔韌,長短粗細依施術部位而異。施術時,通常以腕部帶動軟棒,力道需均勻柔和,節奏分明,避免生硬敲擊。其擊打路徑多沿經絡走向,或針對特定穴位,如肩井、委中、環跳等,以激發經氣運行。

作用機理

  1. 通經活絡:透過輕擊體表,震動深層經絡,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局部氣滯血瘀。
  2. 鬆解筋結:對肌肉僵硬、筋膜粘連之處,棒擊可起鬆解之效,尤適用於肩背、腰腿勞損。
  3. 調和陰陽:中醫認為「不通則痛」,藉由棒擊刺激,可調節陰陽偏盛偏衰,恢復臟腑平衡。

適應範疇
棒擊法常見於痹證、痿證及慢性勞損之調理,如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肢體麻木等。其力道與頻率需依患者體質、病情輕重調整,手法講究「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方顯其效。

此手法融合「叩擊」與「點按」之長,屬中醫外治法的獨特技藝,歷代醫家多視其為輔助療法,與針灸、藥熨並用,以增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