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傍針刺」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傍針刺
傍針刺為中醫針灸刺法之一,屬《靈樞·官針》所載「十二刺」中的一種技法。其操作特點在於「直刺傍刺各一」,即於患處正中先直刺一針,再於其旁側追加一針,兩針並用,形成主輔相佐之勢。此法專為治療「留痺久居者」而設,針對痺證日久、邪氣深伏、氣血瘀滯難消之頑固性疼痛。
理論依據
傍針刺的設計,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標本兼治」的核心理念。正中之直刺旨在直達病所,疏通經絡主幹;旁側之刺則可協調周圍氣血,分解局部邪氣之纏結。《黃帝內經》強調「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而傍針刺通過雙向調氣,能更有效破除痺證的「久留」特性。後世《針灸甲乙經》亦收錄此法,稱作「傍刺」,足見其臨床價值。
臨床應用
此刺法多用於以下病機:
- 經筋痺阻:如寒濕痺痛纏綿筋骨,導致關節固定處刺痛、活動不利。
- 氣滯血瘀:久病入絡,氣血运行不暢,形成局部硬結或壓痛點。
- 深邪遠痺:邪氣深入經脈,單針難以觸達,需以傍針加強透邪之力。
操作時,主針直入病位深層,旁針則依經絡走向或肌肉紋理斜刺,深度略淺,以形成氣血共振之效。古典文獻雖未明言具體角度,然後世醫家多主張旁針與主針呈30°–45°,避免兩針過近而傷正氣。
與其他刺法之異同
- 齊刺:同屬多針刺法,但齊刺為「正內一,傍內二」,共三針,適用範圍更廣。
- 揚刺:於患處中心一針,周邊四針淺刺,多治寒氣博大之證。傍針刺則專注深邪痺結,取穴更為精簡。
傍針刺之效,在於協同激發經氣,既攻逐沉痼之邪,亦顧護旁絡氣血流通,實為中醫針術「以巧取勝」的典範。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