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蚌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蚌疽,又稱陰腫,首見於《外科大成》卷二,屬中醫外科病症範疇。此病多因肝經濕熱下注,或外感毒邪蘊結陰部所致,臨床以陰部腫脹疼痛為主要表現,其狀若蚌殼隆起,故名「蚌疽」。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蚌疽與肝、脾、腎三髒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1. 肝經濕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久而化熱,兼挾濕濁下注陰竅,氣血壅滯而成腫。
  2. 外感毒邪:陰部失潔,濕熱毒邪乘虛侵襲,蘊結肌膚,腐肉成膿。
  3. 脾虛濕蘊:飲食不節,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流注下焦,與熱相搏,發為腫痛。

臨床表現

  • 局部症狀:陰器一側或雙側腫脹,皮色焮紅或暗紫,觸之堅硬或有波動感,甚則潰破流膿。
  • 全身症狀:或伴發熱、口苦咽乾、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濕熱之象。

證型辨治

  1. 肝經濕熱證

    • 主證:腫痛灼熱,煩躁易怒,帶下黃稠。
    • 治法:清肝瀉火,利濕解毒。
    •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佐以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解毒散結之品。
  2. 毒邪壅盛證

    • 主證:腫脹劇痛,膿成未潰,身熱不退。
    • 治法:清熱解毒,托里排膿。
    • 方藥: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熱甚者可加黃連、梔子。
  3. 脾虛濕阻證

    • 主證:腫勢緩慢,遷延不愈,肢倦乏力。
    • 治法:健脾化濕,和營消腫。
    •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五苓散,酌加當歸、赤芍以活血通絡。

外治法

  • 初起未潰:可用金黃散或如意金黃膏外敷,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膿成已潰:以九一丹提膿祛腐,後期用生肌玉紅膏促瘡口癒合。
  • 針灸療法:取足厥陰肝經之太沖、曲泉,配三陰交、陰陵泉,以疏泄肝經濕熱。

典籍考據

《外科大成》將其歸於「下疳」類疾病,並指出「腫如蚌殼,痛引少腹」之特徵,與現代中醫所論外陰膿腫、巴氏腺囊腫等病症有相通之處。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進一步闡述其治療需「內外合治」,強調調和氣血為要。

此病古籍論述雖簡,然結合中醫理論,其辨證需分虛實、別寒熱,尤重局部與整體關聯,體現中醫「辨證求因」之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