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足太陽之脈」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足太陽之脈
膀胱足太陽之脈,又稱「足太陽膀胱經」,為十二經脈之一,首載於《靈樞·經脈》。此經屬膀胱,絡腎,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裏,循行人體背面,貫穿頭項、背腰及下肢後側,為陽經中分布最廣者,主一身之表,司氣化而行水液,兼具防禦外邪之功。
經脈循行
《靈樞·經脈》記載其循行路線如下:
- 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百會穴)。
- 分支一:從巔頂入絡腦,復出下行項後(天柱穴),沿肩胛內側(大杼、風門等穴)夾脊抵腰中(腎俞、大腸俞等穴),絡腎屬膀胱。
- 直行支:從腰中下行貫臀,入膕中(委中穴)。
- 分支二:從項部分出,沿肩胛內側緣下行,過髖關節(環跳穴),沿大腿後外側至膕中,與直行支會合。
- 下行至小腿後側(承山、飛揚等穴),出外踝後(崑崙穴),循足外側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於足少陰腎經。
生理功能
- 主行水液:膀胱為「州都之官」,與腎共司水液代謝。足太陽經氣化功能助膀胱泌別清濁,促使津液輸布與廢水排出。
- 統攝營衛:經脈行於體表,與衛氣關係密切,抵禦外邪侵襲,故《傷寒論》稱太陽為「六經之藩籬」。
- 通調陽氣:經脈貫通頭項背腰,陽氣旺盛,可溫煦臟腑肢節,尤善調節背部陽氣。
病理表現
- 經氣不利:常見頭痛、項強、腰脊疼痛、膝膕拘急等循行部位痠痛。
- 水液失司:可見小便不利、遺尿、水腫等膀胱氣化失常之證。
- 表衛不固:易感風寒,表現發熱、惡寒、鼻塞等太陽表證。
主治概要
本經腧穴多用於治療:
- 外感病:如感冒、發熱(取風門、肺俞)。
- 經絡病:項背痛、腰痛、下肢痹痛(委中、承山等)。
- 脏腑病:小便異常、遺精(膀胱俞、腎俞)。
- 頭面五官病:目赤、鼻衄(睛明、攢竹)。
與他經關係
- 與腎經相表裏:腎氣不足可致膀胱氣化無力,引發癃閉。
- 與督脈交會:共主一身陽氣,背俞穴(如心俞、肝俞)能調節相應臟腑功能。
此經腧穴共67穴,左右對稱,臨床常用委中(合穴)、至陰(井穴)等,並可通過刺絡放血或艾灸調理氣血,為針灸治療之要經。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