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足太陽經病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足太陽經病證,乃指足太陽膀胱經經氣運行失常所致之病症。《靈樞·經脈》詳載此經循行與病候,後世醫家如王叔和等復增補臨床所見,茲分述如下:
一、經脈循行與生理功能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屬膀胱絡腎,其支者貫臀入膕,下行至足小趾外側(至陰穴)。此經為十二經中循行最長者,主一身之表陽,司氣化而行水液,與足少陰腎經互為表裡,共調水液代謝。
二、是動病與所生病
(一)是動病
《靈樞》所述「經氣異常」之證:
- 頭項五官:沖頭痛(氣逆上沖)、目似脫(眼球脹痛如脫)、項如拔(頸項強痛如被拔伸)
- 腰背下肢:脊痛、腰似折(劇痛如斷裂)、髀不可屈(股部屈伸不利)、膕如結(膝膕窩拘緊)、踹如裂(小腿肚撕裂痛),甚則「踝厥」(氣逆致足踝厥冷麻木)。
(二)所生病
經脈所屬臟腑及循行部位之病變:
- 筋病:足太陽「主筋」,症見轉筋、拘攣。
- 竅道病:痔瘡(經別入肛)、鼻鼽衄(經脈循鼻)、目黃淚出。
- 神志病:狂證、癲疾(陽經邪熱擾神)。
- 經絡痹痛:頭囟頂痛,項背腰尻至足小趾循行處皆痛,甚則小趾不用(萎廢不用)。
三、後世補充病候
王叔和《脈經》增補:
- 少腹滿痛:經脈屬膀胱,氣化不利則少腹偏腫而痛。
- 小便癃閉:水液代謝失常,見小腹脹滿、小便淋瀝或癃閉。
四、辨證論治要點
- 虛實辨治:
- 實證(盛則寫之):經氣壅滯見劇痛、熱腫,刺用瀉法,取束骨、崑崙等穴。
- 虛證(虛則補之):經氣不足見冷痛、萎弱,灸腎俞、委中。
- 寒熱調治:
- 寒邪客經(寒則留之):深刺久留針,加灸大杼、風門。
- 熱邪熾盛(熱則疾之):淺刺疾出,刺絡瀉血如攢竹、至陰。
- 特殊治法:
- 經氣下陷(陷下則灸之):久泄、脫肛,重灸百會、次髎。
-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調本經氣機,取京骨、申脈。
此經病證多與外感、水濕、筋急相關,臨床須察病位之上下、辨氣血之盛衰,方能切中病機。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