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主藏津液」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主藏津液

「膀胱主藏津液」為中醫生理學重要術語,闡述膀胱在人體水液代謝中的核心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稱:「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語揭示膀胱不僅為貯存尿液之腑,更參與三焦水液的調節與轉化。

1. 藏津液與水液代謝的關係

中醫理論中,「津液」泛指人體一切正常水液,包含滋潤組織的體液與代謝後的廢水。膀胱通過三焦(水液運行通道)匯集全身各處輸布而來的水液,暫時儲存並在腎陽「氣化」作用下加以區分:清者(仍可利用之津液)復歸肺脾以重新輸布;濁者(代謝廢液)化為尿液排出。此過程體現「藏」與「化」的雙重功能,而非單純貯尿。

2. 氣化的動力之源

膀胱的「氣化」功能依賴腎陽的溫煦與推動。《黃帝內經》強調「腎合膀胱」,兩者在經絡上互為表裏。腎陽充足時,膀胱氣化有序,津液得以合理分離與排泄;若腎陽虛衰,則氣化無力,可能導致水液停聚(如小便不利、水腫)或固攝失常(如遺尿、頻尿)。

3. 與三焦的協同作用

三焦作為「決瀆之官」,主司水液運行。上焦(心肺)宣發津液至肌表,中焦(脾胃)運化水穀精微,下焦(腎膀胱)則負責泌別清濁。膀胱藏津液的功能實為下焦水液代謝的最終環節,需與三焦氣機暢通相配合。若三焦水道不利(如濕熱蘊結),可能直接影響膀胱的儲藏與排泄。

4. 古典醫籍的延伸解讀

歷代醫家對「藏津液」的詮釋進一步豐富其內涵:

  • 張介賓《類經》:強調「津液之入膀胱者為水,水之化者由氣」,點明氣化是水液代謝的關鍵。
  • 李中梓《醫宗必讀》:提出「膀胱有下口無上口」,其水液來源依賴三焦滲入,故功能與三焦密切相關。

5. 臨床意義的體現

「膀胱主藏津液」理論直接指導相關病機分析。例如:

  • 淋證(泌尿感染):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常,表現為小便灼痛,屬「津液藏焉」功能受阻。
  • 消渴(糖尿病):腎虛膀胱氣化不利,津液直趨下泄,出現多尿,反映津液固攝障礙。

總結而言,「膀胱主藏津液」不僅描述其解剖儲尿作用,更從氣化運動角度,闡釋其在水液代謝中的動態角色,體現中醫「臟腑功能系統觀」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