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中暍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中暍證

膀胱中暍證為中醫病證名,屬中暍(暑病)之一種證型,記載於《證治匯補》卷一。其特徵為患者不顯惡寒,反見惡熱,並逐漸出現四肢厥逆之象。此證因暑熱之邪內鬱膀胱經,或暑傷氣陰、熱滯下焦所致,屬陽熱內熾而外現假寒之候。

病因病機

膀胱中暍證的形成,主要與以下機制相關:

  1. 暑熱內蘊:夏季感受暑邪,熱鬱膀胱經脈,阻遏陽氣外達,雖內有高熱,卻見手足厥冷。
  2. 氣陰兩傷:暑性炎熱,易耗氣傷津,膀胱氣化不利,陽氣不布,故見外厥內熱。
  3. 下焦熱結:暑熱下注膀胱,與水濕互結,形成濕熱瘀滯,進一步影響三焦氣機。

臨床表現

  • 主症:身熱畏熱、口燥咽乾、小便短赤。
  • 特徵性症狀:初期頭痛煩渴,後漸見手足厥冷(熱深厥深),但胸腹仍灼熱。
  • 舌脈:舌質紅絳、苔黃燥,脈滑數或沉伏。

治療原則

《證治匯補》提出「宜瀉火益元」,具體治法包括:

  1. 清熱瀉火:選用白虎加人參湯等方,清解暑熱、益氣生津。
  2. 通陽化氣:若兼膀胱濕熱,可佐以五苓散,通利下焦。
  3. 固護氣陰:暑熱傷元者,配伍麥冬、五味子等養陰斂氣之品。

相關概念辨析

  • 與中暍關係:中暍為暑病總稱,膀胱中暍證屬其特殊證型,側重下焦熱鬱。
  • 與中暑異同:中暑泛指暑邪致病,包含陽暑、陰暑;膀胱中暍證則專指暑熱內閉膀胱經之變證。

此證需與其他熱厥證(如陽明腑實之厥)鑑別,關鍵在於病位與兼症差異。歷代醫家如李東垣、朱丹溪,均對暑病夾濕或熱厥證治有延伸討論,可進一步參考《傷暑全書》《溫熱經緯》等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