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蒸
膀胱蒸為中醫病證名,屬「二十三蒸」之一,首見於《諸病源候論·虛勞骨蒸候》。其病機與虛勞內傷、陰陽失調相關,多因久病體虛、勞倦過度或房勞傷腎,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虛熱內生,燔灼陰液而成蒸熱之候。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膀胱與腎相表裏,主司津液之氣化與排泄。若腎陰虧虛,相火妄動,或膀胱濕熱內蘊,均可化生虛熱,上蒸於外,發為骨蒸潮熱。此證常伴有小便異常,如尿頻、尿赤或淋瀝不盡,亦可見腰脊酸軟、盜汗顴紅等虛勞見症。《諸病源候論》指出,虛勞日久,臟腑內傷,陰虛火旺,熱邪鬱結於膀胱經,遂成「膀胱蒸」。
臨床表現
膀胱蒸以「蒸熱」為特徵,症見:
- 骨蒸潮熱:午後或夜間熱勢明顯,體溫不高而自覺骨內熱甚,手足心熱。
- 膀胱經證:小便短黃、澀痛,或餘瀝不盡,甚則癃閉;腰骶部酸脹。
- 陰虛內熱:口乾咽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鑑別要點
膀胱蒸需與其他「蒸病」區分,如「三焦蒸」兼見胸脅悶熱,「大腸蒸」伴隨便祕或泄瀉;而膀胱蒸病位偏下焦,以小便異常與骨蒸並見為辨證關鍵。
中醫論治
歷代醫家多以滋陰降火、清利膀胱為法,方選:
- 知柏地黃丸:滋腎陰、瀉相火,適用於腎陰虧虛型。
- 導赤散合六味地黃丸:清心火、利膀胱,兼顧滋陰,用於心火下移膀胱者。
- 豬苓湯:養陰清熱利水,治陰虛兼濕熱蘊結之證。
古籍溯源
《諸病源候論》將蒸病歸於虛勞範疇,強調其「骨髓枯竭,內熱不解」之特點。後世如《外臺祕要》進一步闡述二十三蒸之分類,指出膀胱蒸與腎氣衰微、下焦鬱熱密切相關。清代《醫宗金鑑》則補充,此證亦見於溫病後期,陰傷未復而餘熱留滯膀胱。
膀胱蒸作為虛勞病機之一,反映了中醫對內傷熱病的深入認識,其辨治尤重臟腑關聯與陰陽平衡,臨床須結合四診詳察病位層次。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