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脹
膀胱脹為中醫病證名,屬「脹病」之一,首見於《靈樞·脹論》:「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其病機主要涉及膀胱氣化失常,導致水液代謝障礙,臨床表現以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為特徵。
病機與證候
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津液貯藏與氣化排泄。《醫醇賸義·脹》闡述:「膀胱主藏津液,氣化則出。蓋水氣循下焦而滲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氣化滲入,然後能出。」若寒氣上逆,或氣機鬱滯,則水氣窒塞,膀胱氣化失職,津液不得正常排泄,故見「少腹滿而氣癃」之症,即少腹脹滿、小便滯澀或點滴難出(氣癃)。
林佩琴《類證治裁》進一步區分腫脹病機:「腫在外屬水,脹在內屬氣;腫分陽水陰水,脹別氣實血實。」膀胱脹屬內脹範疇,多與氣機運行受阻相關,病位在下焦,可兼見舌苔白膩、脈沉弦等寒濕或氣滯之象。
治療原則
膀胱脹治當「理氣行水」,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通利水道。《醫醇賸義》主張用「既濟湯」溫陽化氣、滲濕利水,適用於寒濕凝滯、氣化不利者。若水濕內停兼氣滯明顯,可選「五苓散」加減,以白朮、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溫通陽氣,澤瀉、豬苓導濕下行;氣滯甚者,酌加烏藥、小茴香以行下焦之氣;寒象顯著,可佐附子、乾薑溫散寒邪。
歷代醫家對脹病辨證細緻,膀胱脹常與「淋證」「癃閉」等病證相鑒別,強調氣化失常為關鍵。治則上除藥物外,針灸可取中極、膀胱俞、三陰交等穴,以調暢下焦氣機。相關理論亦可參見「脹病」條目,以明辨其與其他脹證之異同。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