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虛冷」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虛冷

膀胱虛冷為中醫病證名,指膀胱陽氣不足,氣化功能失調,導致虛寒內生的病理狀態。此證多因先天稟賦不足、久病耗傷、年老體衰,或過度勞累損及腎陽,致使膀胱失於溫煦而成。膀胱與腎相表裏,腎陽虛衰亦可影響膀胱氣化,形成虛寒之證。

病因病機
膀胱虛冷的核心病機在於陽氣虛弱,寒從內生。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若陽氣不足,經脈失於溫養,則易受外邪侵襲,進一步加重虛寒之象。此外,過食生冷、久居寒濕之地,也可損傷膀胱陽氣,導致氣化不利,水液代謝失常。

臨床表現
根據《千金要方》記載,膀胱虛冷的症狀可分為兩類:

  1. 足太陽經陽虛(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

    • 局部經脈循行症狀:腳部筋脈拘急、外踝後方疼痛、腰痛牽引腹部,甚則轉側屈伸不利。
    • 全身虛寒表現:惡風、肢體偏枯(半身不遂),此因陽虛衛外不固,經絡失於溫煦所致。
  2. 足太陽經陽虛(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

    • 筋肉失養:肌肉無故振動或瞤動,腳中筋脈拘急。
    • 清竅失濡:耳聾、聽力減退,伴隨耳中風聲(颼颼作響),此因陽虛不能上充耳竅,兼風寒客於經脈。

辨證要點
膀胱虛冷的辨證需結合脈象與症狀:

  • 脈象:尺脈(尤其神門以後)沉細無力,或遲緩,提示下焦陽虛。
  • 舌象:舌淡胖,苔白滑,為陽虛水停之徵。
  • 兼症:或見小便頻數清長、夜尿多,甚至遺尿,此因膀胱失約;另可見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等全身陽虛症狀。

與相關證候鑑別

  • 膀胱濕熱:屬實熱證,表現為小便灼痛、短赤,與膀胱虛寒的小便清長迥異。
  • 腎陽虛衰:雖同屬虛寒,但腎陽虛以腰膝酸冷、生殖功能減退為主,膀胱虛冷則更突出局部經脈症狀及排尿異常。

膀胱虛冷的治療以溫補膀胱、助陽化氣為原則,常用方劑如金匱腎氣丸縮泉丸加減。若兼外感風寒,可佐以溫經散寒之品。此證的調理需注重溫養下焦,避免寒涼耗傷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