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虛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虛寒
定義
膀胱虛寒為中醫病證名,指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多因腎陽不足,導致膀胱失於溫煦,水液代謝失常,常見於年老體衰或久病氣虛者。
病因病機
膀胱虛寒的核心病機為腎陽虛衰。中醫理論中,腎與膀胱相表裏,腎陽為人體陽氣之本,主司氣化功能。若腎陽虧虛,無法溫煦膀胱,則膀胱氣化無權,水液代謝失調,進而出現排尿異常。此外,過度勞累、久病耗損陽氣,或素體陽虛者,亦易誘發此證。
臨床表現
- 排尿異常:小便頻數而清長、夜尿頻繁、遺尿或尿後餘瀝不盡。
- 寒象表現:畏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小腹冷痛,喜溫喜按。
- 舌脈特徵:舌質淡、苔薄白而潤,脈沉細或弱,尤以尺脈明顯。
辨證要點
- 以小便清長、頻數無痛為辨證關鍵,需與濕熱下注(小便灼熱短赤)或膀胱氣滯(小腹脹滿)相區別。
- 常合併腎陽虛證候,如腰膝冷痛、性功能減退等。
治法與方藥
- 溫腎固脬:以補益腎陽、強化膀胱氣化為主,常用方劑如:
- 縮泉丸(烏藥、益智仁、山藥):溫腎縮尿,適用於小便頻數或遺尿。
- 金匱腎氣丸(附子、桂枝、熟地黃等):補腎助陽,改善腎陽不足之本。
- 桑螵蛸散:補腎澀精,適用於遺尿或尿失禁。
- 隨證加減:
- 若兼脾虛氣陷,可加黃耆、升麻以升提中氣;
- 若下焦虛冷甚者,加肉桂、小茴香以溫通下焦。
針灸療法
- 主穴:關元、氣海、腎俞、膀胱俞、三陰交。
- 配穴:中極、水道,以艾灸溫補為佳,可增強溫陽固攝之效。
臟腑關係
本病雖病位在膀胱,實則與腎、脾、肺三臟密切相關。腎陽虛為根本,脾虛則水濕不運,肺氣不足亦可影響水道通調,故治療時需兼顧整體調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