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小腸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小腸氣

名詞定義

膀胱小腸氣,俗稱「小腸氣」,乃中醫疝病之別稱,首見於南宋陳言所著《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七。此病以體腔內容物異常突出體表為主要表現,常伴隨氣滯作痛之症狀,故得「氣」之名。

歷史溯源

《黃帝內經》中已有「疝」之記載,《素問·骨空論》提及:「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歷代醫家對疝病認識不斷深化,至宋代《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始明確「膀胱小腸氣」之稱謂。明清醫家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進一步區分:「疝氣病者,凡小腹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時者皆是也。」

病因病機

中醫理論認為本病成因多端,主要涉及以下機理:

  1. 肝經氣滯:足厥陰肝經環繞陰器,肝鬱氣滯則經脈拘急,氣機不通,發為疝痛。
  2. 中氣下陷:脾虛失運,清陽不升,固攝無權,臟器下墜成形。
  3. 寒濕凝滯:外感寒濕之邪,客於厥陰經脈,氣血凝澀,結聚成疝。
  4. 先天稟賦:腎氣不足,下元不固,筋膜薄弱,易發此疾。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包含:

  • 局部腫物:腹股溝或陰囊處出現可復性腫塊,臥則消失,立則復現
  • 氣滯疼痛:腫物突出時伴隨牽拉脹痛,或如氣攻衝作痛
  • 寒濕見症:遇寒加重,得溫稍減,或見肢冷畏寒
  • 氣虛證候:久病者可見乏力氣短,動則氣墜

辨證分型

歷代醫家將本病主要分為以下證型:

  1. 寒疝:陰囊冷痛,遇寒加劇,舌淡苔白,脈沉緊
  2. 氣疝:時聚時散,因惱怒誘發,脈弦有力
  3. 狐疝(可復性疝):腫物出入無時,臥則入腹,立則出囊
  4. 虛疝:久病體弱,氣短乏力,脈虛弱無力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重在調氣機、散寒濕、補中氣:

  • 氣滯型:當疏肝理氣,常用天台烏藥散加減
  • 寒濕型:宜溫經散寒,選用暖肝煎合吳茱萸湯
  • 氣虛下陷型:應補中益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川楝子
  • 久病入絡型:需活血通絡,以少腹逐瘀湯化裁

外治療法

傳統中醫尚有以下外治手段:

  1. 艾灸療法:灸氣海、關元、三角灸等穴以溫通經脈
  2. 敷貼療法:以小茴香、肉桂等藥末調敷患處
  3. 導引按蹻:通過特定手法按摩促進氣血運行

重要文獻

歷代醫籍對本病論述頗豐:

  • 《醫學入門》指出:「疝本肝經,過勞則發」
  • 《醫宗金鑒》載:「疝證發作,不外寒、濕、熱、氣、血、虛六因」
  • 《張氏醫通》強調:「治疝必先治氣,故病名疝氣」

此病名現今臨床已少用,多歸入「疝氣」範疇論治,然其理論體系仍為中醫外科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