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濕熱」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為中醫病證名,指濕熱邪氣蘊結於膀胱,導致其氣化功能失調的病證。此證多因外感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致使濕熱內生,下注膀胱而成。臨床表現以小便異常為主,並可伴隨全身症狀。
病因病機
濕熱之邪侵襲膀胱,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鬱久化熱,濕熱下注膀胱。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津液之貯藏與排泄,若濕熱蘊結,則氣化不利,水道不暢,故見小便頻急、澀痛等症。
主要症狀
- 小便異常:尿頻、尿急、尿痛,尿量少而色黃赤混濁,甚則尿血。
- 局部症狀:小腹脹滿不適,或腰痛。
- 全身症狀:可伴發熱、口苦、舌紅苔黃膩,脈象多呈滑數或弦數。
證候分析
- 尿頻尿急: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頻數且急迫。
- 尿痛尿赤:濕熱灼傷尿道,故排尿時澀痛,尿液黃赤混濁;若熱傷血絡,則可見血尿。
- 舌脈表現:舌紅苔黃膩為濕熱內蘊之象,脈數或滑數反映熱邪偏盛。
治療原則
以清熱利濕為主,使濕熱從小便而解。常用方劑如八正散(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山梔子、甘草梢、木通、大黃),此方集清熱、利尿、通淋之效,專治濕熱淋證。若兼見血尿,可加生地、白茅根以涼血止血;若濕熱久鬱傷陰,則可合用知柏地黃丸以滋陰清熱。
相關證型鑑別
- 心火下移小腸:亦見小便赤澀疼痛,但多伴心煩口瘡,治宜清心導赤,方用導赤散。
- 肝膽濕熱下注:兼見脅痛、陰囊濕疹等,治宜疏肝利膽,方用龍膽瀉肝湯。
膀胱濕熱為臨床常見實證,其病位在膀胱,與腎、脾、肝等臟腑相關,治療時需辨明濕熱之輕重,並結合體質調理,以防病情反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