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氣痛」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氣痛

病證名,見於《幼科鐵鏡》,指因膀胱氣機鬱滯所致之臍周絞痛,屬疝氣範疇,其病機與小腸氣痛相似,然病位主要在膀胱。中醫理論中,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津液氣化,若氣化失司,或寒濕、濕熱之邪內侵,皆可導致膀胱經氣不利,引發疼痛。

病因病機

  1. 寒濕內凝:外感寒邪或飲食生冷,寒濕凝滯膀胱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發為絞痛。
  2. 濕熱下注:嗜食肥甘厚味,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受阻,通調失職,鬱而作痛。
  3.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或久病入絡,膀胱氣機鬱滯,血行不暢,瘀阻經脈,發為脹痛或刺痛。

臨床表現
以臍周或下腹部絞痛為主症,或牽引陰器,伴有小便不利、頻急澀痛;寒濕者痛勢拘急,得熱稍減;濕熱者痛兼灼熱感,尿黃濁;氣滯者脹痛走竄,與情緒相關。

治療原則
以調暢膀胱氣機為大法,寒濕者溫散行氣,濕熱者清利通絡,氣滯者疏肝理氣,兼以活血通絡。經典方劑如天台烏藥散(寒凝氣滯)、八正散(濕熱下注)、柴胡疏肝散(肝鬱氣滯)等,皆可隨證加減。

此證須與「小腸氣痛」鑑別,後者病位偏於小腸,痛多繞臍而作;而膀胱氣痛則以下腹及膀胱經循行部位為著,二者治法雖有相通,然用藥側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