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氣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氣閉
定義
膀胱氣閉為中醫病因病理學術語,指因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導致小便排出不暢或閉塞之病機。其病位雖在膀胱,然與腎、三焦及肝之氣機密切相關,蓋因膀胱之氣化需賴腎陽溫煦、三焦通調及肝氣疏泄。
病因病機
- 腎陽虛衰:腎司二便,膀胱氣化尤賴腎陽推動。若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則膀胱失於溫煦,氣化無權,水道不通,遂致小便困難或癃閉。
- 肝鬱氣滯:肝主疏泄,其經脈繞陰器。情志失暢,肝氣鬱結,可令三焦氣機壅滯,影響膀胱氣化,症見小腹脹滿、小便澀滯。
- 濕熱下注:濕熱蘊結下焦,阻滯膀胱氣機,亦可導致小便淋瀝不暢,然此類多屬實證,與氣閉之虛實夾雜有所不同。
- 中氣下陷:脾虛升提無力,膀胱受壓,氣化不利,常見於久病體弱者,兼見神疲乏力、小腹墜脹。
臨床表現
- 主症:小便排出困難,點滴不爽,甚則閉塞不通;小腹脹滿,叩之如鼓。
- 兼症:若腎陽虛者,多伴腰膝酸冷、面色晄白;肝氣鬱結者,常見脅腹脹痛、情志抑鬱;中氣下陷則見氣短乏力、肛門墜脹。
治法與方藥
- 溫腎化氣:適用於腎陽不足者,方選《濟生》腎氣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藥、茯苓等),溫補命門以助氣化。
- 疏肝理氣:肝鬱氣滯者,可用沉香散(沉香、石韋、滑石、當歸等)或柴胡疏肝散加減,通調三焦氣機。
- 補中益氣:中氣下陷所致者,宜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朮、升麻等)升提下陷之陽。
- 行氣利水:通用治法可佐以烏藥、枳殼、木香等藥,行氣導滯以通水道。
鑒別要點
膀胱氣閉需與淋證、癃閉實證相區別:
- 淋證以小便頻急澀痛為主,多因濕熱;
- 癃閉實證常見尿道灼熱、苔黃膩,屬濕熱瘀阻;
- 氣閉則以氣化無力為特徵,虛證為多,病程較緩。
古籍考證
《靈樞·本輸》云:「三焦者……實則閉癃,虛則遺溺。」揭示氣化與三焦之關聯。《景岳全書》則指出:「氣閉而尿不通者,當分虛實。」強調辨治需明氣機之壅滯與陽虛之異。
此病機提示膀胱功能非僅在貯溺排尿,更與全身氣化相系,故治療需標本兼顧,調氣與溫陽並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