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氣」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氣
膀胱氣為中醫病名,主要涉及膀胱經功能失常所致之病證,其臨床表現與病機可分為兩類:
-
膀胱經氣化失常
見於《普濟本事方》《雜病源流犀燭》等古籍,症見小腹腫痛、小便不利或澀痛,甚則小便不通。病因多與寒邪客於膀胱經,或下焦濕熱蘊結,阻礙氣化相關。- 治法:以通陽利水為主,方選五苓散加減(如茴香、蔥白、鹽),助膀胱氣化而導邪外出。若小便排出色深如墨,為濕濁外泄之象,繼用硼砂丸(《雜病源流犀燭》載)鞏固療效。
- 病機:中醫認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素問·靈蘭秘典論》)。若氣化失司,水道不利,則水濕停聚,郁而化熱,或寒凝脈絡,皆可引發此證。
-
疝病之別稱
明代《奇效良方》將疝氣依病位與症狀別稱「小腸氣」「膀胱氣」等,其中膀胱氣特指病候與膀胱經相關者。《醫碥》進一步描述其特徵為「毛際上小腹作痛」,屬疝病範疇。此類膀胱氣多因寒濕或肝郁氣滯,導致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小腹拘急疼痛,或牽引陰部。- 與疝關係:中醫之疝廣義包含多種氣痛病證,膀胱氣屬其一,須辨病機屬寒、屬熱,或虛實夾雜。
延伸理論
- 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氣病嚴重時可累及腎氣,出現腰痠、遺溺等兼症,治療需兼顧溫補腎陽或滋腎陰。
- 古籍《丹溪心法》提及疝氣「專主肝經」,而膀胱氣若兼肝郁者,可佐以疏肝理氣藥如川楝子、吳茱萸。
附註
膀胱氣之概念,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雖表現有疝痛或淋濁之異,然病機屬膀胱經氣滯者,皆可從氣化論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