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寒

膀胱寒為中醫證候名,指膀胱受寒邪侵襲,或陽氣虛衰導致膀胱氣化失常之病理狀態。此證首見於《千金要方》,其記載:「膀胱寒,小便數,漏精稠厚如米白泔。」明確指出膀胱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小便頻數、精液漏泄且質地稠厚如米泔水。

病因病機

  1. 外感寒邪:寒邪直中下焦,客於膀胱,阻遏膀胱氣化功能,導致水液代謝失常。
  2. 陽氣不足: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膀胱,致使膀胱虛寒,氣化無力,引發小便異常。
  3. 久病體虛:若長期罹患慢性疾病,損及脾腎陽氣,亦可間接導致膀胱虛寒。

臨床表現

  • 小便異常:小便頻數、清長,或排尿無力,甚則遺尿、尿後餘瀝。
  • 精液病變:男性可能出現遺精、滑精,精液質地稠厚如米泔,或帶有清冷感。
  • 局部不適:小腹冷痛,喜溫喜按,或腰骶部涼感。
  • 舌脈特徵: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細弱。

中醫辨證要點

膀胱寒需與其他下焦寒證鑑別,如「腎陽虛」雖亦見小便清長,但多伴全身陽虛症狀(如畏寒肢冷、腰膝痠軟);而膀胱寒病位偏重於膀胱局部,以小便異常為主要表現。此外,若寒邪與濕濁相兼,可能形成「寒濕困膀胱」,症見小便混濁、陰囊濕冷等。

相關經方與治法

  1. 溫化膀胱:常用《金匱要略》之「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腎著湯)加減,以溫脾祛濕、散寒通陽。
  2. 補腎固攝:若兼腎陽虛者,可選「金匱腎氣丸」或「縮泉丸」,溫腎助陽、固澀小便。
  3. 散寒利水:寒邪偏盛者,宜用「五苓散」合「真武湯」,助陽化氣、利水消腫。

古籍延伸

除《千金要方》外,《諸病源候論》提及:「膀胱冷則小便多而白。」進一步闡明膀胱寒與小便清冷的關聯;《醫學心悟》則強調「下元虛冷,膀胱不約」,指出腎與膀胱的相互影響。

膀胱寒作為中醫特有的病理概念,其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體徵,治療上尤重溫陽散寒、恢復氣化,體現中醫「病位與病性並重」的辨治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