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不利」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不利
膀胱不利為中醫病機名詞,指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導致小便排泄不暢或困難的病理狀態。此概念首見於《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後世醫家多以此為基礎,進一步闡述其病因病機與臨床表現。

中醫理論基礎
膀胱為六腑之一,屬「州都之官」,主司津液貯藏與排泄,其功能依賴腎氣的溫煦及三焦氣化的協調。《黃帝內經》提出「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說明小便通暢與否,關鍵在於膀胱氣化是否正常。若氣化失職,水液停滯,則發為「不利」,輕者小便澀滯,重者閉癃不通。

病因病機

  1. 腎氣虛弱:腎與膀胱相表裏,腎陽不足則膀胱失於溫煦,氣化無力,水道不通。
  2. 濕熱下注:外感濕熱或飲食不節,濕熱蘊結膀胱,阻滯氣機,常見小便赤澀疼痛。
  3. 氣滯血瘀:情志不遂或外力損傷,導致氣機鬱滯或瘀血內阻,影響膀胱水道暢通。
  4. 肺脾失調:肺失宣降或脾虛不運,致水液代謝失常,上源不開則下竅不利。

臨床表現

  • 小便異常:排尿費力、尿流細弱、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
  • 伴隨症狀:或見小腹脹滿、腰痠膝軟(腎虛);尿道灼熱、苔黃膩(濕熱);脅腹脹痛、舌暗紫(氣滯血瘀)。

證型分類

  1. 腎陽虛證:小便不利兼畏寒肢冷,舌淡脈沉遲,治宜溫腎利水,如濟生腎氣丸。
  2. 濕熱證:小便短赤灼痛,苔黃膩脈滑數,方選八正散清熱通淋。
  3. 氣滯證:情志誘發,脅脹脈弦,可用沉香散疏利氣機。
  4. 瘀阻證:小便阻塞、舌質瘀斑,代抵當丸化瘀通竅。

古文獻佐證
除《素問》外,《諸病源候論》言:「癃者,膀胱不利,小便閉而不通」,強調氣化障礙;《張氏醫通》則分虛實論治,指出「實者宜清濕熱,虛者當補脾腎」。歷代醫家對膀胱不利的辨治,均緊扣氣化失常核心,結合臟腑經絡理論加以擴展。

此為中醫對「膀胱不利」的系統認識,其辨證需結合整體氣血陰陽與臟腑關聯,體現中醫學「病機為本,證候為標」的診療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