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膀胱病」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膀胱病,屬六腑病候之一。在中醫臟象理論中,膀胱為「州都之官」,主司津液貯藏與氣化排泄,與腎臟互為表裏,共司水液代謝。《素問·靈蘭秘典論》稱其「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故其病機多圍繞氣化失常與水液代結兩大核心。
膀胱生理與病理特徵
-
生理功能:
- 貯津排濁:接受三焦下注之水液,經腎陽溫煦後,清者上歸肺脾布散,濁者化為尿液排出。
- 氣化協腎:依賴腎陽之溫攝,推動開闔之權,《醫宗必讀》云:「膀胱之氣化,實腎中之元陽為之主。」
-
病因病機:
- 實證:多因濕熱下注或外邪蘊結,如《諸病源候論》指「氣盛有餘則病熱」,症見小便赤澀、淋痛、癃閉,甚則少腹硬滿。
- 虛證:常緣腎陽虛衰,氣化無權,《太平聖惠方》謂「虛則生寒」,表現為遺溺、尿頻清長、脬滑不固,伴面黑脛酸等腎虛之象。
- 痰濕上逆:《雜病源流犀燭》提出冷證痰濕上溢,可現多唾、小便淋瀝而遺,屬陽不化氣之變。
臨床證型與表現
-
膀胱濕熱證:
- 癥候:尿急尿痛、溲黃濁或血尿,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典籍佐證:《素問·至真要大論》「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
膀胱虛寒證:
- 癥候:小便失禁或夜尿頻多,畏寒肢冷,脈沉遲。
- 病機闡釋:《類證治裁》曰:「下焦虛冷,脬氣不固,如器之不約。」
-
氣化不利證:
- 癥候:小便點滴不通(癃閉),小腹脹滿,或兼水腫。
- 經絡相關:足太陽膀胱經絡瘀滯可致腰骶痠痛,與「胞轉」症相涉。
治法與用藥方向
- 瀉實:濕熱者用八正散、導赤散清利下焦;瘀阻者可選蒲灰散、滑石白魚散。
- 補虛:腎陽虧虛投腎氣丸、縮泉丸;氣虛不攝用補中益氣湯佐桑螵蛸。
- 通淋化石:石淋用金錢草、海金沙;血淋選小薊飲子,均需配伍滑竅通絡之品。
古籍論述精要
- 《內經》以「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概括虛實綱目。
- 《張氏醫通》強調「治膀胱必兼治腎」,尤其虛證當溫補命門。
此病證與三焦、腎、肺等臟腑密切相關,臨床須辨明標本,不可獨治膀胱一腑。古籍所載「胞痺」「轉胞」等病,亦多從膀胱氣化論治,展現中醫整體辨證之精微。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