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絆舌」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絆舌

絆舌,又稱「結舌」,見於《幼幼集成》。此症主要指舌體活動受限,伸縮不靈,言語或吞嚥時略感阻滯,屬中醫舌症範疇。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絆舌多與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相關。足太陰脾經連舌本,散舌下;足少陰腎經循喉嚨,挾舌本。若脾腎氣虛,或痰濕、瘀血阻滯經絡,皆可導致舌體筋脈失養,活動不利。此外,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舌繫帶過短,亦可表現為絆舌之象。

臨床表現
患者舌體轉動不靈,嚴重者舌尖難以抵觸上齶,或伸舌時呈現明顯凹陷。若因痰濕瘀阻,舌苔多厚膩,舌質偏暗;若屬氣血虛弱,則舌質淡嫩,邊或有齒痕。

辨證論治

  1. 痰濕阻絡:治宜化痰通絡,方選二陳湯加味,酌加膽南星、遠志等。
  2. 瘀血滯絡: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湯加減,配合丹參、赤芍。
  3. 脾腎氣虛:治宜補益脾腎,選用補中益氣湯合左歸丸化裁,佐以巴戟天、黨參。

古籍參證
《幼幼集成》將絆舌歸為小兒發育異常之一,與「連舌」(舌繫帶過短)相關,強調先天稟賦及氣血調和的重要性。後世醫家進一步擴展其病機,納入外邪、內傷等因素,豐富辨治內涵。

絆舌之證,須結合整體辨證,探究根本病機,方可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