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伴場疔」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伴場疔

病名:伴場疔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指生於主疔(主要疔瘡)旁側之疔腫。見載於清代醫家鄒岳所著《外科真詮》卷下。其命名緣由,蓋因疔瘡為火毒結聚而成,若毒邪熾盛,可蔓延周邊,於主疔之側另發新疔,形如伴隨之狀,故稱「伴場」。其病機、證候及治法多與尋常疔瘡相類,然因毒勢相連,治療須兼顧主次。

病因病機:中醫認為,疔瘡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內傷七情、飲食不節,致臟腑積熱,毒蘊肌膚,氣血壅滯而成。伴場疔之發,常因主疔毒邪未盡,熱毒熾盛,旁竄絡脈,致使鄰近肌腠再發膿腫。其病位多在陽明、少陽經所過之處,如顏面、手足等,因這些部位經絡密布,易受邪侵。

臨床表現:伴場疔初起多見局部紅腫灼熱,硬結如釘,疼痛劇烈,或伴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脈數等實熱之象。隨病情發展,腫勢漸擴,中央變軟成膿,若毒邪內陷,可致走黃(相當於現代醫學之敗血症),症見高熱、神昏、譫語等危候。

治法: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外治可用金黃散、玉露散調敷,或三棱針點刺排膿;內服方宜選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若熱毒熾盛,可配伍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若氣血兩燔,則用清瘟敗毒飲。然須辨明主疔與伴場疔之輕重,整體調治,以防毒邪擴散。

古籍考據:《外科真詮》強調,疔瘡「最忌走黃」,而伴場疔因與主疔相鄰,毒勢易互為影響,故臨證時尤須審慎,及早截斷病勢。清代《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亦提及,「疔毒旁生小者,名為應候」,與伴場疔之理相通,均屬毒邪外發之象。

綜上,伴場疔乃疔瘡之變證,其辨治核心在於把握熱毒壅滯之病機,結合經絡辨位,內外合治,以達消癰散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