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陰陽」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陰陽

病證名,出自楊志一《生育問題》,指生殖器發育畸形的一種,古稱「雌雄人」。此症屬於中醫「五不男」或「五不女」範疇,涉及先天稟賦異常,多與衝任二脈失調、腎精不足或陰陽氣化失常相關。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生殖機能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連。《內經》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丈夫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若先天腎精虧虛,或孕母受邪氣干擾,可致陰陽氣化失和,發育異常,形成「半陰陽」之態。

此症可分為「真半陰陽」與「假半陰陽」。真者,體內兼有男女兩性之腺體;假者,外觀畸形而內無對應腺體。中醫辨證多歸因於「腎陰陽兩虛」或「衝任不調」,臨床可見發育遲緩、月經不調(若偏女性表徵)、或鬚髮稀少(若偏男性表徵)等。古籍《醫宗金鑒》亦提及「男女化生之始,稟受不齊」,強調先天因素之影響。

治療上,傳統中醫主張調補腎元,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滋陰填精,或右歸丸、腎氣丸等溫陽益氣,配合針灸調理衝任,然療效因人而異。此症本質為先天形體之變,中醫多從整體氣血陰陽平衡論治,而非直接矯正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