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夏中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夏中毒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的乾燥塊莖,性溫,味辛,有毒,歸脾、胃、肺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然其有毒成分主要為草酸鈣針晶及生物鹼類物質,若誤食過量生半夏,易致中毒,古稱「半夏毒」,見載於《千金要方》卷二十四。
中毒表現
生半夏毒性劇烈,誤服後易刺激黏膜,初見口舌麻木、咽喉癢痛灼熱,繼而蔓延至食道與胃脘,甚則胸悶氣促、噁心嘔吐,吞咽困難;嚴重者呼吸急促、喉頭水腫,乃至窒息。古籍《本草綱目》亦載其「生者戟人咽喉」。
解毒治法
中醫傳統解毒之法,首重中和毒性、護養黏膜。初起可速以生薑汁或醋灌服,因生薑性辛溫,能制半夏之毒,《本草綱目》卷四列生薑、乾薑、防風等為解半夏毒要藥。亦可配伍濃茶、蛋清內服,以緩解局部刺激;若毒勢劇烈,當結合現代醫學急救。
毒性機理與中醫觀點
半夏之毒,中醫歸為「辛熱燥烈」之性,過量則耗傷津液,灼傷脾胃,甚而擾動氣機,致升降失司。其針晶體直接刺激黏膜,與中醫「毒邪蘊結」之說相合。古人強調半夏須經炮製(如薑製、礬製)以減毒,正所謂「生瀉熟補」,此乃中藥「製毒」思想之體現。
古籍參證
《神農本草經》列半夏為下品,謂其「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然未直言其毒;至《名醫別錄》則明言「生令人吐」,後世醫家漸識其毒性。治半夏毒方,除薑汁外,《肘後方》亦載「以甘草、防風煎湯解之」,皆取辛甘化毒、緩急相濟之理。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