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生」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生
半生為中醫病名,首見於西晉王叔和所著《脈經》卷九「平妊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篇,指妊娠期間胎元未足而墮,即後世所稱之小產。其病機與「正產」相對,乃胎孕未至成熟而中斷,猶如穀物未熟先刈,故稱「半生」。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半生之發,多因母體氣血虧虛、衝任不固,或外感邪氣、內傷七情所致:
- 氣血不足:孕婦素體虛弱,或脾胃失調,氣血生化乏源,無法濡養胎元,致胎失所繫。
- 衝任損傷:房勞過度、跌撲閃挫,或既往產育頻繁,損及衝任二脈,胞胎不固。
- 外邪侵擾:如熱毒、寒凝、濕濁客於胞宮,干擾胎氣,例如《婦人大全良方》提及「熱毒傷胎」之證。
- 情志失調:憂思氣結或暴怒傷肝,肝失疏泄,氣機逆亂,影響胎孕安定。
臨床表現
半生之症,常見妊娠中後期(多指12週後)突然陰道出血、小腹墜痛,甚則胎塊排出,可伴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氣血耗傷之象。《醫宗金鑒》歸其為「胎動不安」之重症,若未能及時調治,可發展為「滑胎」(反覆流產)。
典籍論述
- 《脈經》以脈象辨半生:「婦人懷娠,脈細而小,按之虛弱,此半生也。」強調脈診對預判胎元穩固與否之重要性。
- 《景岳全書·婦人規》指出:「半生者,必以氣血為本。」主張補脾益腎、調和衝任為治則,方如泰山磐石散加減。
- 《傅青主女科》另從肝郁立論,認為「郁則血耗胎難固」,治宜疏肝養血,方用逍遙散配合安胎之品。
與相關名詞辨析
- 小產:與半生同義,為後世通俗稱謂,明代《證治準繩》明確記載「未足月而產者,名曰小產」。
- 墮胎:多指妊娠早期(12週內)人工或自然中斷,與半生之時間範疇有別。
- 滑胎:指連續三次以上半生或墮胎,屬習慣性流產,病機更深,常責之腎氣虧虛。
半生一證,體現中醫對妊娠病理的細微觀察,結合脈象、體質與外因綜合論治,歷代醫家對其調攝多有發揮,遂成婦科胎產疾病中的重要範疇。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