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麻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半身麻木,是指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在古代醫籍中,半身麻木與四肢麻木,均屬於“痹”、“中風”等病證範疇,金代以後始有麻木症名。本文專論半身麻木,至於四肢麻木者,另列專節討論。

【常見證候】

中氣虛弱半身麻木:半身麻木,伴有肢軟無力,並有心慌、氣短、畏風、自汗、脈弱,舌淡、苔薄白等。

營血虧損半身麻木:半身麻木,伴有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脈細弱、舌淡嫩、苔薄略乾。

風寒外襲半身麻木:半身麻木,伴有頭疼身痛,惡風寒,無汗,脈浮緊,舌苔薄白潤。

肝風內動半身麻木: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顫,並有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脈弦有力,舌質暗紅,苔少或薄黃而乾。

濕痰阻絡半身麻木:半身麻木,伴有沉重感,並有頭昏沉、嘔惡、心悶不舒,脈弦滑,舌淡黯,苔滑潤或白膩。

【鑒別分析】

中氣虛弱半身麻木與營血虧損半身麻木:皆為虛證,起病緩慢。但病因、病機不同。氣虛半身麻木多因勞力過度,飲食不節,或藥物攻伐太過,以致中氣受損,元氣不充,發生麻木。血虧半身麻木則多緣失血過多,或房勞、多產損耗營血、陰精,或熱病後期陰液受灼,或過服辛溫助熱之品,使陰血虧損,筋脈失榮,則發生麻木。氣虛半身麻木責之於脾氣虛餒,如薛立齋說“臂麻體軟脾無用也”;血虧半身麻木則究於肝腎不足。根據古人經驗和臨床觀察,氣虛半身麻木多發生於右側肢體,伴有微畏風、時汗出、心慌、氧短等;血虧半身麻木多發生於左側肢體,伴有頭暈、目眩、失眠、心悸等。兩證的脈象均呈弱象,但氣虛脈偏緩,血虧脈偏數。治療方法,氣虛半身麻木宜補氣柔筋,方選神效黃耆湯;血虧半身麻木宜養血柔筋,方選滑氏補肝散。

風寒外襲半身麻木與肝風內動半身麻木:皆為實證,起病較快。但風寒外襲半身麻木乃由風寒侵襲皮毛,由皮毛入於絡脈,絡脈閉阻所致。肝風內動半身麻木是由於肝陽素旺,陽亢生風,風竄經絡,經絡失榮而發病。從病因上,風寒外襲半身麻木有感受風寒史,而肝風內動半身麻木多與情志波動有關。兩證的辨別要點為:風寒外襲半身麻木伴有身疼及惡風脈浮等表證;肝風內動半身麻木伴有不同程度的震顫,及頭暈頭痛脈弦等肝旺證。前者治宜溫解表、舒筋活絡,方選黃耆桂枝五物湯加蜈蚣、殭蠶;後者治宜平肝息風、柔筋活絡,方選天麻鉤藤飲。

濕痰阻絡半身麻木:由於脾不化津,津蓄成濕,濕聚為痰,痰伏經絡,出現半身麻木。辨證要點為:1形體較胖;2麻木伴有肢體沉重;3脈弦滑,苔白滑或潤膩;婦人白帶多。本症濕痰為標,脾虛為本,故治宜健脾益氣,佐以化痰通絡,方選半夏白朮天麻湯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