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麻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身麻木中醫學探討
【定義與病機】 半身麻木屬中醫"痹證"範疇,指患者單側肢體或軀幹出現感覺遲鈍、觸覺減退的病理表現。《黃帝內經》稱此為"不仁",主要因氣血失於濡養,或痰瘀阻滯經絡所致。其病位在皮肉筋脈,與肝、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蓋肝主筋藏血、脾主肌肉統血、腎主骨生髓之故。
【證型分類】
- 氣血兩虛型 左側麻木多責之"氣中之血虛",《醫宗金鑒》指出此乃營衛不和、經脈空虛所致。右側麻木則屬"血中之氣虛",多因中焦輸布失常。臨床可見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左側宜用歸脾湯補氣生血,右側當投黃芪建中湯溫養中氣。
- 陽虛痰瘀型 下身麻木至膝,《丹溪心法》認為屬"濕痰死血,阻遏陽明"。除麻木外常伴下肢沉重、舌紫暗苔膩。治需四物湯加人參、牛膝、薏苡仁,取其養血活絡、滲濕降逆之功。若見脈象豁大無力,屬腎陽式微,當以八味地黃丸加人參溫補命火。
- 風痰阻絡型 《證治準繩》強調"左右分治"原則:左半屬血虛風襲,症見肢體顫動;右半屬氣弱痰聚,多伴倦怠納呆。前者宜養血熄風,後者當益氣化痰。
【經絡辨證】 • 上肢麻木:多責之手三陽經氣血滯澀 • 下肢麻木:常因足三陰經濡養失司 • 偏身麻木:與督脈失調相關,《針灸甲乙經》云:"督脈為病,脊強反折"
【古典文獻補充】 《景岳全書》提出:"麻者,非癢非痛,肌肉之內如蟲行也;木者,不痛不癢,按之不知,掐之不覺。"《醫林改錯》進一步闡述,此證"有因虛因實之別,總以氣血不暢為本"。
【現代醫理對應】 從經絡實質研究角度觀之,半身麻木與末梢神經傳導障礙相關,中醫的"氣血"概念涵蓋神經傳導物質及微循環功能。實驗證明,當歸、黃芪等藥能改善神經組織血氧供應,驗證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理論。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