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半身汗,中醫名詞。身體或上或下,或左或右半身汗出。為氣血偏衰,陰陽不相接洽之候。

《張氏醫通》卷九:「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劑十全大補、人參養營、大建中輩加行經豁痰藥治之。若元氣稍充,即間用小續命湯一劑以開發其表,或防己黃芪湯加川烏以散其濕。」

又下肢癱瘓證,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處無汗,為上半身汗出(《中醫臨證備要》)。

參見偏沮條。

半身汗是指身體一側或上半身、下半身出汗,多見於氣血虛弱、陰陽失調、寒濕內蘊等情況。

半身汗的症狀主要表現為一側或上半身、下半身出汗,汗出不止,汗液清稀,伴有頭暈、乏力、食欲不振、四肢冰冷等症狀。

半身汗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補益氣血、溫陽散寒、化痰行氣為主。可用十全大補湯、人參養營湯、大建中湯等中藥治療。

半身汗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飲食,戒菸戒酒,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3、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積極治療原發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半身汗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如果出現此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