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汗」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身汗

半身汗為中醫證名,指身體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半側有汗,另一側則無汗之現象。此症多因氣血偏衰,陰陽失調,營衛不和,致使經氣運行受阻,汗液分布不均所致。《張氏醫通》卷九記載:「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氣血不充,內挾寒飲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認為半身汗不僅是局部汗出異常,更可能是氣血虛衰或內寒痰濕阻滞經絡之表現,嚴重者恐為中風偏枯之前兆。

病因病機

  1. 氣血不足:氣虛則衛外不固,營血虧虛則汗源不充,致半身汗出,多見於久病體虛或年高氣弱者。
  2. 陰陽失和:陰陽不相順接,營衛失調,如《靈樞》所述「營衛不和,腠理開闔失常」,導致汗液分布失衡。
  3. 痰濕阻絡:內有寒飲或痰濕阻滞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常見於痰濕體質或風寒濕邪侵襲者。
  4. 經絡瘀阻:氣滯血瘀,經絡不通,尤多見於中風後遺症或外傷瘀血內停者,患側汗出減少或無汗。

臨床表現

  • 上半身汗出:多見於下肢癱瘓患者,胸部以上汗出明顯,而下肢無汗,此因經氣下達受阻,陽氣浮越於上所致。
  • 左或右半身汗出:或左或右半側身體汗出異常,常伴肢體麻木、乏力,提示氣血不暢或風痰阻絡。

治法方藥

  1. 補益氣血:氣血兩虛者,宜用大劑補益方,如《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充養氣血以調和陰陽。
  2. 溫通散寒:若內挾寒飲,可選《大建中湯》加行經豁痰之品,如半夏、南星,以溫化寒濕。
  3. 祛風通絡:元氣稍充者,可間服《小續命湯》開發腠理,或《防己黃芪湯》加川烏祛濕通絡。
  4. 活血化瘀:瘀血阻絡者,可配合《補陽還五湯》加減,以益氣活血,通調經脈。

相關條目

半身汗與「偏沮」相類,《黃帝內經》言:「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意指汗出一側不暢,日久恐致半身不遂,強調此症與中風預後的關聯性。此症需細辨虛實,虛者補之,實者通之,以調和陰陽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