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不遂痧」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身不遂痧
定義與歷史淵源
半身不遂痧,痧證之一種,乃因痧毒久滯經絡,導致半身不遂之病證。首見於清代郭志邃所著《痧脹玉衡》一書專篇論述。此症屬慢性痧證範疇,不同於急痧之兇險急速,其病情雖緩,然痧毒深入經絡,阻滯氣血,遂成半身功能障礙。
病因病機
此證主要因痧毒鬱結所致,其病機可從以下層面析之:
- 痧毒滯絡:痧毒非如外感六淫之邪,乃一種特殊毒邪,其性暴烈而善於走竄。當痧毒未能及時透發,則潛伏於經絡之中,尤多留滯於手足陽明、少陽經脈。
- 氣血瘀阻:痧毒阻於經隧,必然影響氣血運行。《素問·調經論》云:"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痧毒與瘀血互結,致經隧不通,筋肉失養。
- 經筋失濡:《黃帝內經》言:"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痧毒久羈,經脈閉阻,半身經筋不得氣血濡養,輕則麻痹不仁,重則痿廢不用。
臨床表現
此證發作多有前驅症狀,如身重肢倦、頭昏目脹等,漸進發展而至半身不遂,具體可分為兩類證候:
- 麻痹型:痧毒偏於氣分,症見半身麻痹不仁,肌膚感覺減退,捫之或有涼感,患側肌力稍減,活動尚可但欠靈活。
- 疼痛型:痧毒兼瘀血為甚,症見半身頑固疼痛,其痛如錐刺、似牽掣,痛處固定,拒按,夜晚尤甚,常伴肌膚甲錯。
二者皆可見痧筋隱現,色多青紫,按之結硬,尤常見於肘窩、膕窩等處。
診斷要點
- 望診:患側色澤晦暗,或有青紫筋脈浮現;舌質多暗滯,或見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
- 切診:痧筋明顯者,可按之得結節狀物,壓痛明顯;脈象多弦澀或沉緊。
- 鑑別診斷:須與中風半身不遂相區別。此證多有明確痧證病史,發展較緩,無突然昏仆等症,且伴典型痧筋表現。
治法與方藥
治療當以透痧解毒、活血通絡為大法,分步驟治之:
外治法
- 刮痧療法:用銅錢或牛角板蘸油,沿經絡走向輕重適度刮拭,重點在患側陽明經、少陽經循行部位。
- 刺絡放血:尋痧筋明顯處,以三稜針速刺,令出紫黑血至血色轉紅為度。常用部位:尺澤、曲澤、委中、八邪等穴。
內服方藥
-
透痧解毒階段:
- 主方:清氣化痰湯加減
- 藥物:僵蠶、蟬蛻、薑黃、大黃、黃芩、梔子
- 方解:取升降散意,透達痧毒,清熱解毒
-
活血通絡階段:
- 主方:身痛逐瘀湯化裁
- 藥物:秦艽、川芎、桃仁、紅花、沒藥、五靈脂、香附、牛膝
- 方解:重在活血行氣,通絡止痛
-
調養階段:
- 主方:補陽還五湯加減
- 藥物: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牛膝
- 方解:益氣活血,通絡起痿
預後轉歸
此證若能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痧毒盡去,氣血調和,則經脈通暢,功能可漸復。若遷延失治,痧毒與瘀血膠結,筋脈長期失養,則可能轉為頑固性肢體痿廢,治療難度大增。
相關文獻
除《痧脹玉衡》外,《痧症全書》、《痧法備要》等痧症專著均有論及此證。《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亦載:"痧證久延成痼疾,半身不遂痛難支",強調及早治療的重要性。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