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不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又稱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癱瘓,不能隨意運動的症狀。常伴有偏斜的臉部表情,長期患病可能導致患肢萎縮和感覺麻木。這種症狀通常是中風後的遺症。

半身不遂的症狀最早見於《內經》,稱為「偏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記載:「風病時,常見半身不遂」。《諸病源候論》中也描述了「風半身不隨候」、「風偏枯候」、「偏風候」等與半身不遂相關的症狀。後世歷代文獻多在討論半身不遂時與「中風」的關係。

「痿證」指四肢肌肉鬆弛無力,多表現為四肢或雙下肢對稱性癱瘓,與半身不遂不同。

「癱瘓」是指肢體無法活動的總稱,半身不遂屬於癱瘓的一種,特指一側上下肢癱瘓。而痹證偶爾可以出現局部疼痛,因此可能導致半身無法活動,但與半身不遂不同,病人因疼痛而不敢活動。

半身不遂的常見證候有: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濕痰內閉半身不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陰脫陽浮半身不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肝腎虧虛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的鑒別分析包括: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與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與濕痰內閉半身不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與陰脫陽浮半身不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與肝腎虧虛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的治療包括:風中經絡半身不遂的治療、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的治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的治療、濕痰內閉半身不遂的治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的治療、陰脫陽浮半身不遂的治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的治療、肝腎虧虛半身不遂的治療。

半身不遂通常是「中風」症狀之一,輕者可分為風痰阻絡、肝陽化風等病證;嚴重者則為閉證和脫證。閉證和脫證中還需要區別陽閉、陰閉、陽脫和陰脫。

《證因脈治》卷一:「外感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症狀,身體感到寒熱,突然倒下,醒來時可能是左側或右側不運動,或者是感到痛或麻木,或者是感到熱或冷,大小便有血並有灼熱感。這是因為外邪侵入經絡,阻塞了氣血的流動,導致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脈搏,如果病在左側,左手的脈搏會消失。如果病在右側,右手的脈搏會消失。或者病在左側,左手的脈搏反而會變大。病在右側,右手的脈搏反而會變大。」

「內傷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症狀,也許會先感到手指或手部麻木,一年半載之後逐漸失去活動能力。有時是因痰湧火生,突然僵硬昏倒,片刻之後又恢復,半身無法活動。這種病是由於火熱引起的急性病症。這兩種情況都沒有明顯的外在病邪表現,因此屬於內傷造成的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原因可能是氣血凝滯、脈搏不暢,或者是胃熱生痰,阻塞了經絡,導致氣血無法運行。也可能是暴飲暴食引起的濕熱,酒精濕濕之下導致半身不遂。半身不遂的脈搏,沉澀可能是血痹,沉滑可能是痰滯,沉數可能是酒濕;脈虛氣虧,脈細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