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不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4-01-15

名詞介紹


半身不遂,又稱偏癱,是指一側上下肢癱瘓,不能隨意運動的症狀。常伴有癱瘓側面部口眼喎斜,久則有患肢枯瘦、麻木不仁的表現,多為中風後遺症。

半身不遂的症狀首見於《內經》,稱為「偏枯」。《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記載:「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諸病源候論》中所記述的「風半身不隨候」、「風偏枯候」、「偏風侯」均有半身不遂之症狀。後世歷代文獻則多於「中風」一病中討論。

「痿證」指四肢肌筋痿軟弛瘲不能活動,多為四肢或雙下肢對稱性癱瘓,故與半身不遂不同。

「癱瘓」為肢體不能活動的總稱,半身不遂包括在癱瘓之內,係指一側上下肢癱瘓。痹證偶可有偏身疼痛,因而可致半身不能活動,狀以半身不遂,然其臨床表現為因痛而不敢活動,故與半身不遂不同。

半身不遂的常見證候有: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濕痰內閉半身不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陰脫陽浮半身不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肝腎虧虛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的鑒別分析包括:風中經絡半身不遂與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與濕痰內閉半身不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與陰脫陽浮半身不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與肝腎虧虛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的治療包括:風中經絡半身不遂的治療、肝陽化風半身不遂的治療、痰火內閉半身不遂的治療、濕痰內閉半身不遂的治療、陽氣虛脫半身不遂的治療、陰脫陽浮半身不遂的治療、氣虛血瘀半身不遂的治療、肝腎虧虛半身不遂的治療。

半身不遂一症,多屬「中風」症狀之一,輕者可分為風痰阻絡、肝陽化風等證;重者則為閉證及脫證。閉證、脫證中又須區別為陽閉、陰閉、陽脫、陰脫。

《證因脈治》卷一:「外感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之症,身發寒熱,暴仆卒倒,醒後或左或右,偏癈不用,或痛或木,或熱或冷,二便赤澀,此外感半身不遂之症也。半身不遂之因,起居不慎,衛氣不固,風邪入於經絡,邪踞不散,氣血阻絕,則半身為之癈矣。半身不遂之脈,或病左,左手無脈。病右,右手無脈。或病左,左脈反大。病右,右脈反大。」

「內傷半身不遂:半身不遂之症,或一手一指,先見麻木,一年半載,漸漸不能舉動,此病起於緩者。或痰火內作,忽而僵仆,少頃即蘇,半身不能舉動,此病因於火而急者。二者皆無表邪形象,故而內傷半身不遂也。半身不遂之因,或氣凝血滯,脈痹不行,或胃熱生痰,流入經隧,踞絕道路,氣血不得往還,或浩飲所傷,酒濕成癱,則半身不遂之症作矣。半身不遂之脈,沉澀者血痹,沉滑者結痰,沉數者酒濕;脈虛氣虧,脈細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