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不遂」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又稱偏枯偏風,為中醫證名,指一側肢體無法隨意運動之病證,乃中風病常見症狀之一。此證首見於《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後世醫家對此多有論述,如《類證治裁·中風》云:「半身不遂,因氣血不至,故痛癢不知。經曰:營虛則不仁,衛虛則不用,營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半身不遂多因風、火、痰、瘀等邪氣侵擾,致使氣血逆亂,經絡阻塞,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其病機可細分如下:

  1. 氣血虧虛:氣血不足,經脈失養,營衛失和,肢體失用,遂致不仁且不用。
  2. 肝腎不足:肝主筋,腎主骨,肝腎陰虛則陽亢風動,或精虧髓減,肢體不得濡養。
  3. 痰瘀阻絡:痰濁、瘀血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肢體功能受限。
  4. 風邪入絡:外風或內風擾動,侵犯經絡,致氣血逆亂,運動失司。

臨床表現

半身不遂除一側肢體癱瘓外,常伴隨以下症狀:

  • 口眼喎斜:因經絡受邪,氣血不和,致面部肌肉失調。
  • 語言謇澀:風痰瘀血上擾舌本,影響言語功能。
  • 卒然昏倒:若風火痰瘀上犯清竅,可致神昏不省人事。
  • 手足麻木:部分患者病發前先見肢體麻木,逐漸發展為半身不遂。

辨證施治

中醫治療半身不遂,注重辨證論治,依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治法,常見證型及方藥如下:

  1. 氣血兩虛:肢體痿軟無力,面色萎黃,舌淡脈細。治宜補益氣血,方用八珍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熟地、白芍)。
  2. 肝腎陰虛:頭暈耳鳴,腰膝痠軟,舌紅少苔。治宜滋補肝腎,方用地黃飲子(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肉蓯蓉、石斛等)。
  3. 風痰阻絡:肢體僵直,言語不利,苔膩脈弦滑。治宜祛風化痰,方用大秦艽湯(秦艽、羌活、防風、白芷、當歸等)。
  4. 瘀血阻絡:肢體麻木刺痛,舌暗有瘀斑。治宜活血通絡,方用補陽還五湯(黃耆、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或小活絡丹(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等)。
  5. 陽虛寒凝:肢體冷痛,畏寒乏力。治宜溫經散寒,方用大活絡丹(人參、天麻、全蝎、附子等)。

輔助療法

除內服藥物外,半身不遂常配合針灸療法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常用穴位如:

  •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關等。
  •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懸鐘等。
  • 面部:地倉、頰車、翳風等。

此外,推拿、導引(如八段錦、太極拳)亦有助於恢復肢體功能。

醫學典籍相關論述

《黃帝內經》指出:「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提示半身不遂與營衛氣血失調密切相關。清代醫家王清任於《醫林改錯》強調氣虛血瘀為中風偏癱主因,創立補陽還五湯以益氣活血,成為治療中風後遺症之名方。

總之,半身不遂成因複雜,中醫辨證論治強調調和氣血、通絡祛邪,並結合針灸等外治法,以促進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