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半身不隨」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半身不隨

概論

半身不隨,又稱「半身不遂」,為中醫經典證候名詞,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風病諸候》。此證主要表現為單側肢體活動不利甚至完全不能自主運動,為中風病常見後遺症之一。歷代醫家對此證多有論述,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與治療方法。

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半身不隨的發生主要與下列因素相關:

  1. 內風妄動:情志失調或肝腎陰虛導致肝陽上亢,化風內動,上擾清竅,橫竄經絡
  2. 氣血逆亂:氣血運行失常,經脈失養,導致肢體功能障礙
  3. 痰濁阻絡:脾失健運,痰濕內生,阻塞經絡氣血運行
  4. 瘀血阻滯:血行不暢,瘀阻脈絡,使經氣不能暢達肢末
  5. 正氣虧虛:氣血不足,經脈空虛,外邪乘虛而入

臨床表現

半身不隨症狀輕重不一,主要特徵包括:

  • 一側上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完全不能自主活動
  • 患側肢體肌力減退,甚則痿廢不用
  • 可伴有感覺異常,如麻木、疼痛等
  • 嚴重者可見口眼喎斜、語言謇澀等兼症

辨證分型

根據不同病機,半身不隨可分為以下證型:

  1. 中經絡證:病情較輕,僅見肢體活動不利,無神志改變
  2. 中臟腑證:病情較重,除半身不隨外,伴見神昏、譫語等意識障礙
  3. 氣虛血瘀證:患側肢體軟弱無力,面色晄白,舌淡紫有瘀斑
  4. 肝陽上亢證:兼見頭暈目眩,面赤耳鳴,舌紅苔黃
  5. 痰濁阻絡證:肢體沉重,胸悶痰多,舌苔厚膩

治療原則

中醫治療半身不隨遵循以下原則:

  1. 早期治療:把握治療時機,特別是中風後六個月內的黃金恢復期
  2. 標本兼治:針對本虛標實的特點,補虛瀉實並舉
  3. 疏通經絡:以針灸、推拿等方法疏通氣血,恢復經絡功能
  4. 功能鍛鍊:配合導引、按蹺等方法,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

根據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劑:

  • 氣虛血瘀證:補陽還五湯加減
  • 肝陽上亢證:天麻鈎藤飲加減
  • 痰濁阻絡證:滌痰湯加減
  • 陰虛風動證:鎮肝熄風湯加減

針灸治療

常用穴位:

  • 上肢:肩髃、曲池、合谷、外關等
  •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等
  • 頭部:百會、風池、本神等

其他療法

  • 推拿按摩:循經取穴,促進氣血流通
  • 導引療法:如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養生功法
  • 薰洗療法:用活血通絡藥物煎湯外洗患肢

歷史源流

半身不隨的認識可追溯至《黃帝內經》,其中《素問·風論》已有類似記載。隋唐時期,《諸病源候論》首次確立「半身不隨」病名。金元四大家對其病機有進一步發展,如朱丹溪強調「濕痰生熱」致病。明清時期,醫家如張介賓、王清任等對其治療有重要貢獻,特別是在活血化瘀法的應用上。